爽通識:學歷通脹問題

爽通識:學歷通脹問題

學歷通脹是指擁高學歷畢業生越來越多,導致不同學歷的競爭力不斷減弱的狀況。學歷通脹屬全球普遍問題,歐美國家有(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有約15%的士司機擁有學士學位學歷或以上),香港同樣存在。2000年董建華政府承諾在10年內將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增加至60%,大量副學士、高級文憑、自資學士課程隨即開辦,年輕人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但這並無對畢業生的就業帶來好處,隨之而來的是學歷貶值,不同職位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並無太大受益。

在學歷通脹的現象下,香港的大學生畢業隨時變成失業。

香港學歷通脹出現的原因

.專上課程的氾濫:在70年代,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大學生數目少,自然成為天之驕子。隨着香港科技大學1991年建立,1994年理工、城市、浸會先後正名為大學,香港受資助大學學額迅速增加。現時每年八大院校畢業的學士畢業生超過16,000人,研究生超過4,000人,擁有高學歷的畢業生急速增加。同時政府在2000年後積極增加副學位課程(包括副學士及高級文憑),2012年副學位學額超過39,500個。擁有高學歷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學歷膨脹,令僱主有條件挑選更高學歷者,造成學歷競爭力大不如前的情況。
.香港經濟發展減慢:香港經濟在70至90年代極速發展,企業積極擴張規模及對外發展,對高學歷畢業生需求極大。但是近年香港已發展為成熟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減慢,香港企業減少擴張,而對外擴張的企業一般只需求高級管理人員﹐對無工作經驗的畢業生需求不大。因此近年香港畢業生出現嚴重供過於求情況,不但導致畢業生工資水平偏低,僱主也因此有條件聘請更高學歷的畢業生,造成學歷通脹問題。
.畢業生素質下降:在80年代前,香港較少高等教育院校,大約只有百分之二的學生能進入大學,入學條件自然較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也因此較高。但隨着高等院校越來越多,現時大學入學資格因此大為降低。這些都直接導致香港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素質降低,常被詬病的包括英語水平下降及學科知識不足。因此僱主在招聘時,原本該職位只須學士學歷,也擔心學士畢業生素質下降,繼而轉求擁碩士及博士學歷的求職人士,導致學歷通脹。
.全球人才競爭加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希望吸納全球人才,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例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投資移民計劃等。由於中國內地近年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大量高學歷人才輸港,令香港本地高等教育畢業生面對極大競爭,僱主往往挑選更高學歷的求職者,導致輸入性學歷通脹。

學歷通脹帶來的問題

.學費負擔沉重:在學歷通脹的情況下,年輕人往往需要持續進修才獲得學歷上的優勢,增加獲聘機會,但持續進修往往需要高昂代價。以碩士課程為例,每年學費由數萬元到十數萬元不等﹔而副學士每年學費高達四、五萬元,不少學生會向政府申請學費貸款,畢業後隨時承擔高達15萬元的沉重債務。但是根據統計處資料,副學位學歷人士過去五年的收入中位數只增加3%,遠低於同期16%的通脹率,可見高學歷無助增加年輕人的社會流動性,反而增加了債務負擔。
.高不成低不就:香港不但出現學士、碩士、博士等學歷通脹,甚至連學士以下的學歷也出現通脹,很多中學畢業生都希望攻讀副學位課程以增加職場競爭力。但往往學生讀完副學位後,對就業期望提高了,但事實上香港很多僱主都不掌握副學位學生的能力和程度,在聘請時存在顧慮。副學位學生因而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他們認為自己未必能勝任學士的職務,又不想做一些中學程度也做到的工作,而可供選擇的工作就越來越少,令他們在就業上面對更困難的局面。同時青少年的「高才低就」,令他們對社會及政府施政更為不滿,這也是近年出現80後運動的重要因素。
.藍領勞動力不足:美國紐約市長彭博指成績一般的學生,做水電工比升大學更有前途,鼓勵青少年從事藍領行業。這個言論雖然惹來很多人批評,卻是金石良言。在學歷通脹的年代,青少年盲目進修,不但造成高等學歷供過於求,同時導致藍領行業嚴重缺乏新血。以香港建造業為例,一半工人超過50歲,而年輕人又因為高學歷而不願意加入這些毋須學歷已可從事的工作(當然辛苦也是原因之一),導致建造業青黃不接。毫無疑問很多職業毋須高等教育水平,政府盲目推高高等教育入學率,只會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及人力資源錯配。

總結:

政府與其投放大量資源去追求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這個假大空目標,不如集中資源投放在現有的大學教育,提升現時大學生/碩士/博士生的綜合能力,或投放資源在更高端教育,培訓頂尖的科技及管理人才,協助香港高新科技行業發展及企業管理,這對香港的長遠競爭力才有真正好處。

撰文:Hong Sir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一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