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靄儀盼為港留歷史血脈 推崇上環價值 制衡中環價值

吳靄儀盼為港留歷史血脈 
推崇上環價值 制衡中環價值

【本報訊】中環價值是否香港唯一核心價值?昨日書展講座《雙環記──共味中上環情韻》,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主持大局,重新細味中、上環今昔。時移世易,中環名店高樓林立,上環卻仍倖存着一些人、一些事,她以上環價值提醒港人反思應該繼續摘去鮮花、種出大廈的「發展王道」,還是憑藉人性價值與之制衡,保留一點歷史血脈。
記者:馬志剛 佘錦洪 翁煜雄

講座共吸引近200人列席,大部份是學生,也有曾以中、上環為居老街坊。吳靄儀甫開場便說,中環名店多,都是消費價值;而上環一帶作為老舊社區,不斷有新舊交替,顯露着另一種本土的人性價值,她以「上環價值」,否定香港只有中環價值之說。
她說早前曾到訪上環樓梯街,沿荷里活道文武廟旁拾級而上,轉入四方街、太平山街一帶,又安坐咖啡室享受悠閒下午,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已路過許多本土特色,例如樓梯街石級是由本港最常見花崗岩砌成,當日咖啡室的麵包是自家製作,四方街一家布藝店仍採用傳統染布製造現代服飾。

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在書展上藉圖片和街坊故事談上環今昔。

「城市無過去難成名城」

講座嘉賓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補充,文武廟是當時聚居附近的華人的社區會堂。他說,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地點正是今日上環水坑口街,也是其英文名Possession Street的由來;太平山街、普義街一帶規劃四四方方,源於當年英國人用以安置被遷徙的華人設立的社區。他又展示多幅珍貴圖片,顯現二戰前港島舊貌。
《明報周刊》生活空間版資深編輯徐巧詩,藉親身訪談搜羅老街坊故事,探索老香港是如何「造」出來,如50幾年歷史的蔗汁舖如何保留古舊格局一代傳一代,上環橫街窄巷仍保留白鐵舖、手磨眼鏡等老舖。吳靄儀說人們旅遊除了購物,更想細味當地舊城,「城市唔可以冇過去,否則唔會成為名城,倫敦、紐約唔止有新樓,亦有舊建築」。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二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