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友人飯敍,話題離不開醫療。友人告知躲在象牙塔的我,坊間有另類的「公私營醫療合作」:友人家人懷孕,她在公院及私家醫生作「雙軌預約」,如果順產就留在公院,省下金錢,但如有併發症則跳往私院,因她預期公院排期很久,未必及時照顧到她需要。我說如真的不幸有併發症進私院,醫療費用將難以預計,而且如有併發症,公院也可排快期,為何要作雙軌預約呢?但一眾友人說,公院排期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長」,如病人自己心急,就惟有到私家就診。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孕婦只是作一個賭博,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如併發症風險不高,那「贏面」就較高。
除了產科,其他科目又如何呢?筆者從同事及私家醫生朋友了解到,發現因人口老化,很多人求診的老人科和內科,原來也有類似情況:癌症病人先到私院診斷(因怕公院排期長),再轉公院治療,甚或進行一兩次化療,再接續到公院完成餘下療程。又或老人家每半年到公院覆診一次,中間的月份再到私家醫生處「較藥」,因為公院內科醫生每次只能花5至10分鐘問診,就趕緊要看下一個病人,無法細緻診理,但卻可以用廉宜的價錢,大包小包拿很多藥,所以如有需要,在其他日子,就惟有到私家醫生再看再較藥。
筆者覺得這種雙軌求診,雖有一定的民間智慧,但相信不是理想的安排。公院作為最大的安全網,就有天賦的責任,適時地診治嚴重的疾病。與此相對的,病情較輕的,應留在私家或基層醫療就診。用上述的例子:如果所有順產的孕婦都到公院生產,公院因資源有限就難以向公眾承諾可在極短時間內接受複雜的個案,於是有問題的產婦,因為估計排期長(註:感覺未必是事實),反而自行到私院就診,但又因情況複雜、費用高昂,更難以納入「套餐式」收費適用的範圍 ——這是個「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又例如筆者主管的公院專科病房及診所,有為數不少的較輕病症,可在私家醫生或基層醫療,得到良好的照顧,但卻因各種原因,被轉介或滯留在專科門診。如果能有效地疏導他們,就可騰出空間盡快診治嚴重的病患。複雜及嚴重的病例,在公院較容易組織團隊治理;到私院的話,私家醫生就可能要另找三、四科專家會診,費用難以預料,更遑論甚麼「套餐式醫療收費」了。
上述所言的分流概念,不但對整體病人有利,更有助長遠保持醫療水準——試想想,如公院只有簡單病例,長此下去,醫護們又如何累積經驗呢?須知道,醫管局是香港提供醫護在職訓練的最大機構,香港大部份私家醫生都曾在醫管局受訓。我們一定要保護醫管局轄下醫院及診所中的醫護診治複雜、嚴重病例的空間及能力,這對病人、公私營醫護、以至保持香港長期競爭力都是必須的!這也是全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醫管局面對殷切的需求,和可能出現的政治壓力,在很多環節好像來者不拒。我想,要加大力度,才能做到有效分流及把關,保護我們的安全網。這包括和各科專家合作,重訂服務優次;也要在政策及誘因上,鼓勵合適的病人使用私人或基層醫療服務,不要小病都往公立專科攢;亦要協助基層醫療單位把關,減少隨便把病症往專科推。
如此看來,即使醫管局在診症名額上作「量化寬鬆」,如果服務優次不清晰,複雜及嚴重的病例,也難以預期需要等候多久才可得診治。情急之下,亦惟有到私家醫生,作雙軌預約。管理好需求,讓複雜及嚴重的病例有一個清晰的預期,方能為最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切照料。
朱頌明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二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