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讀元曲大家馬致遠小令《天淨沙》「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不覺有異。近日到浙江新昌縣看稀有劇種「調腔」,搬演馬致遠雜劇《漢宮秋.餞別》一折,回來找到清代朱彝尊《詞綜》版本:「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淒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覺得更堪玩味。「人家」作「平沙」,「西風」作「淒風」,既可免複字,且有塞外蒼涼之感。「昏」字化作「夕陽西下」,「淒」字喚出「斷腸人」,原來斷腸之人,方見出夕陽下種種斷腸之景。一連三句「鼎足對」,意象逼人,全闋無一動詞,對漂泊者而言,「天涯」處處非故鄉,去哪裏都難免存「在」的焦慮。
《漢宮秋》寫漢元帝受畫師毛延壽選妃圖所騙,令王昭君受冷遇,後雖與昭君定情,卻又被逼把她送與番邦和親,只能到灞橋餞別。戲曲舞臺多演《昭君出塞》,以刀馬旦應工。此雜劇原為四折,由正末漢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只有唸白。調腔〈餞別〉也由老生一唱到底,極考功力。
〈餞別〉的曲牌套數與元曲刊本全同,由清光緒年間抄本參照藝人口述整理而成。曲文與原著大體一致,雖略有俗化,但改動謹慎,淺白而不失高雅。加以調腔的演唱「不托絲竹,鑼鼓幫扶、以板為節。前臺啟齒,後臺幫腔」,北曲雜劇的豪邁感覺更為濃烈,是目前最古樸的《漢宮秋》演出本。事緣新昌調腔劇團應中國戲曲節邀請來港演出,才下決心復排這齣失傳了幾十年的劇目。
調腔與崑腔差不多同時誕生,於明清之際極盛,班社以杭州為中心,明末張岱《陶庵夢憶》屢加稱譽。張岱當時所見的調腔,於湖船上演出,精緻高雅,比崑劇不遑多讓,後來調腔常與草崑合班演出。目前調腔《漢宮秋》僅留下〈遊宮〉、〈餞別〉兩折。據扮演漢元帝的王鶯說,她老師張英正來不及傳授此劇便去世了,她只聽過老師唱一兩段。八十年代劇團曾想恢復,並錄了音,卒沒成功;這次特邀退休導演丁法安,回憶老藝人說的戲路復排,再邀請原南京江蘇省崑劇院的老生演員黃小午加工。既保留了調腔原有的表演唱腔特色,也融入了崑劇的細膩及規範。坤生王鶯嗓音動聽,激昂處更能唱出陽剛之氣。她自言排練只有個半月,壓力甚大,加上從未見前輩演出,唯靠兩位老師用心教導及細緻的人物分析。從她的演出,可一睹《漢宮秋》的舞臺魅力。
元曲雜劇在調腔,能演的還有《北西廂》四折(這次來港將演〈遊寺〉、〈請生〉兩折),也不見於其他劇種。如此罕有的調腔,目前維持其傳統於不墜的,僅有五十多位從業者,也不好說什麽悲壯之語了,世上斷腸人太多,願他們找到更多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