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是梁振英逼出來的,張曉明要怪,就怪CY「思歪」好了。
佔中,用較為通俗的講法,就是香港人對普選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已經忍無可忍,不得已訴諸「佔領中環」(佔領官商勾結大本營),以示「香港我主場」。
而香港人之所以會忍無可忍,恐怕真的緣於梁振英。
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只有寥寥兩小段(第194及195段)提到政制發展,內容不但都是「三幅被」,更甚的是只說「政府會在適當時候,就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以及2016年立法會的選舉辦法展開廣泛諮詢」,此話一出,全港譁然,很多香港人都確認,梁振英根本毫無誠意推動政制發展。
同日,戴耀廷教授在《信報》發表題為〈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文章劈頭就說「梁振英應不會在《施政報告》中對2017年和2020年實現真普選有任何具體承諾」。他指出,面對政改,過去所採取的策略(包括大型遊行、變相公投、佔領政府總部配合絕食),成效實在成疑,因而提出「殺傷力」更大的武器,那就是「佔領中環」。
翌日,梁振英到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答問大會,其間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批評他在政制發展問題上一拖再拖,並質問他何時展開諮詢時,他竟然以「2016年和2017年的選舉,我們還有時間」作答,令很多香港人(尤其是特首選舉期間支持梁振英的市民)徹底失望。
自此,政治形勢急轉直下,越來越多成員以至香港市民都覺得,是時候就普選問題作出終極表態了。
十三日後(2013年1月30日),戴耀廷發表題為〈非暴力公民抗命「佔領中環」〉,文章開宗明義、情理並茂地道出他的心志:「寫了〈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想不到會引起那麼大的迴響。筆者是搞學術研究的,不是社會活動家,但我是一名公民,與很多渴望民主憲政的人一樣,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一場勢必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正式擊出戰鼓!
但其實,三年前,戴耀廷已經提出類似主張,而發表的聖地,也是《信報》。
現在,請大家把時鐘撥回到1195日前,那天是2010年4月14日。
當日,戴耀廷在《信報》發表題為〈香港民主運動的社會行動〉,內文提到受到泰國紅衫軍在曼谷市內進行的社會運動啟發,而想到「在香港,只要有近一萬人聚集在中環,即使只是以非暴力的行為,純粹靜坐阻塞交通要道,那就足以癱瘓整個香港」。
其後,文章說得更白,比過去幾個月寫的更「辣」,尤其是關於一萬人佔中這個數目。戴耀廷以近乎夫子自道的天真口脗說:「為何是一萬人呢?因為以這數量,只有兩萬多名警員的香港警隊將是沒有足夠力量如以前面對相同情況般,把示威者一個一個搬離現場,而特區政府亦會投鼠忌器,不敢使用過大的武力去驅散他們。若中央政府出動解放軍去驅散人群,那可能會把矛盾更加激化甚或令矛盾變質,故出動解放軍的機會應不大。若這一萬人能堅持下去持續抗爭,那是可以產生出很強大的『脅之以勢』的能量的。」
撇開上述的那個超簡單算術問題(機械地計算每兩名警員抬走一名示威者),大家(包括戴耀廷本人)不能不承認,佔中的基本主張,其實早在三年前已經提出,但聽者藐藐。原因也是超簡單,而戴耀廷在〈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文中也作出了反思。他指出,「佔領中環是大『殺傷力』武器,絕不可以隨便使用,必須到了最後時刻,也是到了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夢想徹底幻滅時才可使用。時機把握不好,一方面不能召集足夠的力量參與,另一方面對其他人也不能產生出足夠的政治震撼力」。
事實是,2010年4月14日,即是戴耀廷發表〈香港民主運動的社會行動〉一文的同一日,政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所謂的「終極普選方案」隨即成為香港政治交響曲的主旋律。與此同時,「五區公投」雖然出閘脫腳(「全民起義」口號嚇怕商界及部份市民),但仍可算是香港民主歌劇的詠嘆調。換句話說,當時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夢想仍未徹底幻滅,所以沒有幾個人理會戴耀廷的號召。
事到如今,當大家發現「五區公投」不過是一現的曇花,當大家醒覺「制改區議會方案」其實是一個倒退的框架,當大家看清梁振英的普選承諾原來是一堆自保的謊話,他還好意思說甚麼「早一年諮詢不會早一年有普選」,以至令網民大玩特玩「早一年溫書不會早一年考文憑試」之類的「萬能key」,結果只會令更多人支持「佔中」,如此而已。
打個比喻好作結。那就是:三年前,沒有人看到「佔中」這隻黑天鵝【註】;到了今天,則激發摧枯拉朽的黑天鵝效應。
註:簡單講,「黑天鵝」是指後果很大、但無法預測和不規則的重大事件,詳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兩大名著《黑天鵝效應》和《反脆弱》。
孟國忠
自由撰稿人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二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