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高度代表生活質素高低?早前全球最高住宅大廈杜拜公主塔,八部電梯全部故障,連累尊貴的富豪們爬97層樓梯回家,成為國際趣聞,這邊廂香港的電梯新聞卻不有趣,電梯意外頻生。香港首部電梯誕生於1888年,125年的老朋友,想與它分手,談何容易。
記者:邵超 攝影:楊錦文
模特兒:Fiona@Style 服裝提供:Monki
電梯一哥
有人形容住在摩天大樓裏的人,形同住進一個個四方盒子,前腳踏出家門,後腳又踏進另一個四方盒子──電梯。香港擁有為數極多的摩天大廈,而在全球住宅高度排名榜中,香港擠進前五十位的有270米的天壐(二十一位)、256米的擎天半島(三十九位)、252米的曉廬(四十五位)及251米的君臨天下(四十六位),而天壐更是全中國最高住宅大廈。
現今住宅大廈動輒45層以上,城市人生活甚麼都可拋棄,就是很難跟電梯分手。早在十多年前,國際權威電梯期刊《Elevator World》發表統計顯示,香港1996年至2000年共有超過46,000部電梯,平均每144人便擁有一部,密度屬全球最高;根據機電署最新資料,全港電梯數字已經躍至約60,000部,擁有一部電梯的人均數字降至116人。香港首部電梯出現在1888年,由奧的斯於香港大酒店安裝,我們經常稱電梯作升降機,其實兩個名稱在歷史進程裏有明確分別,無電何來叫電梯?早在公元前三年,中國及歐洲人已運用繩索、轆轤等工具垂直運送人和貨物,可算是現代升降機前身,第一部升降機誕生於1845年,以水作液壓推動,而首家升降機公司奧的斯,是由發明升降機自動安全裝置的美國人Elisha Otis於1853年創辦,最初由蒸氣推動,至1880年才由電力推動,發明者是德國人Werner von Siemens。
電梯門
維修師傅培訓不足
香港升降機數目年年升,但維修服務質素卻下降,每有電梯故障,人們多聯想到電梯老化問題。為此,機電署除加強抽查外,還推出「優化現有升降機計劃」,鼓勵優化老爺電梯及加裝一些安全規例以外的設備如閉路電視和對講機,使電梯運作得更可靠舒適。香港電梯質素很差?我看不是,記得一次採訪北角繼園街老街坊,他說過:「這部𨋢多年來很少故障。」老街坊記得,只有一兩次故障,電梯卻年近五十,確是老而彌堅,香港至今仍有近千部超過50年歷史的電梯繼續使用。
瀏覽YouTube網站會發現,世界有不少機電迷對電梯情有獨鍾,當中包括走訪超過400座大廈實地考察的Vincent,「要數第一,早期日本日立和三菱真的很好,」他評:「其次就到迅達拉閘電梯,到現在仍然很耐用。」老爺電梯有困𨋢和墮𨋢之虞,他說是保養不佳之故。保養不佳,與維修師傅人數多寡有無關係?機電署在數月前回應電梯維修師傅工作量大的查詢,說全港有約60,000部電梯,而升降機及自動電梯合資格工人及註冊工程師的數目分別有4,960人及294人,強調工人無大壓力。業界卻持不同看法,前香港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黎志強曾說過,大型屋苑或大廈把不同品牌及型號的升降機,綑綁式集中交給出價最低的公司負責維修,一分錢一分貨,師傅本身已培訓不足,加上要維修多個不同品牌的升降機,質素受影響是必然。
按扭
難忘經典冬菇掣
Vincent認為六十年代的手動拉閘電梯最經典,打開外門後,拉閘進入後再關閘,按樓層按鈕後上升。六十年代末出現的過渡型拉閘電梯,屬半自動,入𨋢要拉閘,乘客進入電梯按樓層按鈕後,閘門會自動關閉;另有部份電梯,則設開門掣,按鈕有背燈亮起顯示,稍後演變至同時有開門及關門掣。八十年代起,按鈕加入凸字方便失明人士,上落也可選擇往上層或往下層。至今高尚住宅,智能電梯已進化到使用八達通加強保安。
儘管科技如何發達,Vincent還是鍾情黑色圓形按鈕,即俗稱的「冬菇掣」,六十年代以前的電梯,冬菇掣按下後會鎖死,直至電梯到達所按樓層時,冬菇掣才會「噠」一聲彈出;另外又有些電梯,冬菇掣到達所按樓層後不會即時彈出。舉個例,三個人乘搭電梯分別往三五七樓,電梯上升到最後一站即七樓時,三、五和七樓的冬菇掣才會一口氣彈出,十分有趣。Vincent:「1959年至1964年有款冬菇掣,如按錯了層數,可以把按鈕拔回取消。」同期另有白色圓形按鈕,按扭背燈隨層數上升而跳動,如此變化多端的乘搭電梯體驗,令他對這些冬菇掣越益着迷。
佐敦百達大廈兩部電梯,均是六十年代電梯經典,曾於《千奇百趣》報道過的自動門電梯,僅闊20吋,A&F肌肉男一定不能直出直入。而另一部正常尺寸的半拉閘電梯,有趣在關閘及下降速度奇快,老爺機大抵已翻新過,沒有機會申請全港最快速運行紀錄,真替它不值!
不懂搭𨋢時
電梯如此重要,公屋居民感受至深,八十年代以前的公屋沒電梯,政府於2008年醒覺,開始為高齡公屋加建電梯,近年輪到為Y型公屋更換電梯,值得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
今日,相信沒有人未搭過電梯,但相信很多人最初乘搭前後雙門電梯時,會呆望着進門那一方等候電梯門開啓,學過一次乖便通曉,倒是智能電梯卻考起很多人。九十年代,迅達推出了升降機智能分配系統,按鈕均被移至升降機外,由電腦替你分配乘搭哪一部電梯,電梯內不能按層數,此款電梯多數在高級屋苑及商廈見到,但未見普及,除了貴,不少人忘了在大堂看清楚層數便跑入電梯是主因,相反習慣外遊住慣酒店的香港人,很快便適應拍卡(已登記住戶所屬樓層的智能卡)的最新智能電梯,如嘉薈軒、壹環等。
電梯曾經是新奇事物,它的出現,也誕生了一種時髦職業──電梯女郎,多出現於百貨公司、醫院、商廈等,操作電梯之餘電梯女郎亦要負責介紹樓層特色。1965年電影《電梯女郎》,南紅便飾演商業大廈的電梯女郎,日本最早的電梯女郎誕生於1929年松坂屋上野店,六十年代的東京電梯女郎,是與護士、空姐同樣被視為帶給人們溫暖與關懷的職業,這些制服美女更是男士性幻想對象。崇光百貨至今仍有電梯女郎,九十年代宮澤里惠主演的電視劇《東京電梯女郎》,更是日劇迷的集體回憶。
電梯發展一日千里,如今仍未普及的拍卡智能電梯,也總有一天會變成人們的集體回憶。
電腦化+豪華化
電影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二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