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小叛諜(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大數據與小叛諜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美駐港總領事楊甦棣臨別秋波,再就叛諜斯諾登與特區政府隔空交火。斯諾登是英雄還是叛徒,留待歷史判斷,但斯諾登揭示了數碼紀元勇敢新世界式的國家政府與個人自由衝突,不會隨着他遠走俄羅斯而消失。
在這個數碼時代,我們做甚麼都會留下電子足迹:去過甚麼地方、買過甚麼東西、瀏覽過哪些網頁、打電話傳電郵給甚麼人,所有數據都會儲存起來,基本上永遠無法刪除滅迹。
這又是個大數據時代,電腦的速度和能力足以短時間內分析超大量數據。《大數據》一書(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提到,美國地方警察用電腦對比支薪日、音樂會、槍展等日子與罪案走勢,例如發現逢槍展兩星期後,暴力罪案跳升,以此追蹤及防止罪案。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電腦正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規模大得多。
不過,這種數據分析不能解釋罪案為何發生,例如只能點出槍展與罪案相關(correlation),卻不能歸納兩者的因果關係(causation)。《大數據》的作者繼而提出,若電腦能透過分析數據預測人們的行為,我們應否為防止罪惡,在人們實際行動前先監控甚至拘捕他們?
這有點像湯告魯斯主演、改編自科幻小說的《未來報告》電影情節,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計劃」,正是透過辨認出可疑模式,在恐襲發生前採取行動。斯諾登揭示的,正是要我們反思,這與自由社會是否相容?
日前澳洲網上媒體報道,電盈和澳洲Telstra的合營公司Reach,十多年前與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簽訂秘密協議,同意為執法部門儲存兩年內所有與美國有關的通訊資料,包括通訊紀錄和客戶資料,需要時提供,這則消息卻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
我想起斯諾登對《衛報》記者說過,他最大的恐懼和擔憂,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大家對他揭發的事情根本無動於衷,接受了數碼時代個人私隱被侵犯是無可避免,變得麻木。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