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是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的十六歲生日,那天她獲邀在聯合國青年大會上發言。塔利班的近距離槍擊,在她左邊臉上留下了印記:面頰有點不平衡,眼睛與嘴巴的開合也不太自然。披着零七年時遇刺身亡、前總理貝羅齊爾的披肩,馬拉拉由內至外都表明,走在死亡邊緣的經歷,並沒有動搖她為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爭取教育權的決心。
為「報復」馬拉拉高調維權,塔利班兩名槍手去年十月向她的頭、頸開槍,差一點就要了她的小命。九個月後,死裏逃生的少女這樣形容自己的經歷,「他們以為子彈可以令我們沉默,但他們失敗了。我的生命沒有改變,除了軟弱、恐懼和絕望已死,力量、動力和勇氣由此而生。」她的堅持令人動容,「我不是要向塔利班或任何組織復仇,我在這裏是為孩子的權利發聲,我希望塔利班、所有恐怖主義和激進主義者的子女也可受教育。」她選擇以最温婉的方法對抗強權,「激進分子害怕書本和筆,教育的力量令他們嚇破膽。就讓我們拿起書本和筆,它們是最厲害的武器。一個小孩、一位老師、一本書、一支筆就可以改變世界。」
恐怖分子的一槍令馬拉拉的容貌受損,卻越發顯出她因高尚情操而散發出的美麗。她在聯合國近十八分鐘的發言十分精采,絕對感動人心,可惜香港傳媒着墨不多,我與小悠透過互聯網重溫,兩個人看得眼眶都紅了。女孩志願從政,看她發言的鏗鏘、眼神之堅定,的確具備了政治領袖的素質,更重要是她擁有堅強的道德信念,甚至不惜以性命去捍衞,這正是現今世代通街政棍所望麈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