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昆蟲除了可以暫緩糧食危機外,中國早於2,000年前已有文獻記載,將昆蟲提煉成藥。部份昆蟲所製的中藥具止痛消腫、通經活絡等功效,尤其食蠍子能解毒祛濕,適合華南地區的民眾應付濕熱天氣,至於蜻蜓及螞蟻則具益腎壯陽等功效,成內地男食客的心頭愛。
中國最早記載昆蟲藥用價值的書籍,為撰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該古籍記述21種藥用昆蟲。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提到73種藥用昆蟲,清朝醫藥學家在《本草綱目拾遺》再補充11種昆蟲藥。
高溫烹調除毒性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對《蘋果》表示,不少昆蟲具有藥用功效,入藥時均經特別處理。其中具有毒性的蜈蚣及蠍子,除去毒性後才能用作中藥。他表示,中醫有句說話「以毒解毒」,故具毒性的昆蟲經提煉後可入藥。而本港註冊中醫師李寧漢則說,本港亦有中醫師用蜈蚣入藥,一般用作通絡止痛及抽搐痙攣等。民間偏方更指服用蜈蚣具壯陽功效。而廣州有餐廳老闆則大讚「黑螞蟻的蟻酸對風濕關節好有幫助、有客人專門買螞蟻自行浸補酒」。有餐廳老闆透露,只要經過高溫烹調,便能除去蜈蚣及蠍子的毒性。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