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0日,國際巨星李小龍從電影裏躍到小城市的夜空中,成為一顆永恒不滅的巨星。這四十年來他的生命精神沒有離開我們,並非為哀求一個屬於他個人的大型展覽館,而是等待一個又一個因他而改變的生命見證。我們不要從小龍迷的口裏知道李小龍是誰,卻是要看出李小龍灑落在他們身上的生命光輝。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許有達
外國人更愛李小龍
李小龍,雖然不是生於香港,但他的成名作《唐山大兄》令他在香港成名。他在電影中斬釘截鐵地道出「截拳道」三隻字,不但震撼了中國人,更震撼了全世界。 李小龍不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他的眼光宏觀得多,立志從自身開始讓黃皮膚的人在白人世界抬起頭來。不是每位香港人都愛上這位武打巨星,但至少我們都為這位香港人的哲學思想和成就感動驕傲。奈何香港人對李小龍的熱情總好像比日本人及外國人冷淡,所以未必盡怪港府多年來對紀念李小龍的事愛理不理。李小龍故居紀念館多年來不成事,就於7月20日,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開幕的「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亦只初定為期五年。「即使日本人民族意識強烈,卻懶理小龍在《精武門》中打倒日本人,仲話只怪以前日本人做錯事,可見日本人對呢位武聖的尊敬。」李小龍會會員Edward說。香港民間不斷舉辦不同關於李小龍的展覽,不斷重播他的電影。然而,美國最受歡迎的片段卻是李小龍的訪談,他以一貫神氣地說「be water,my friend」這句說話敲醒觀眾的腦袋。香港人的冷淡,歸咎於我們把他看成成龍一般的武打明星,而別人卻把他看成亞里士多德一類的哲學家。Edward多番強調,希望能藉報道宣揚李小龍的哲學思想,「李小龍畢生有三個願望,除了宣揚截拳道的思想、將中國電影打入荷李活,更希望自己以及整個班底重返荷李活,令黃皮膚的人抬起頭來。當年拍攝《青蜂俠》他當男二主角,即使表現比男主角更出色,仍因種族問題不受荷李活重視。後來當他拍攝《死亡遊戲》期間停拍,改拍《龍爭虎鬥》,就是明白華納電影公司能助他回到荷李活,只可惜電影公映當天他已經離開了。他在電影中勇者無懼的精神以及永不言敗的思想令我最佩服。」
我可以更瘋狂
翻開Edward的李小龍相冊,我們都儍了眼。Edward由中學時期開始搜集李小龍的物品,收藏品多達過千件。「以前沒有互聯網搜集收藏品真的很困難。我每個月的零用錢幾乎都花在李小龍身上,託親戚及當空姐的朋友替我搜羅,七十年代一本日本李小龍雜誌只售七百多日圓,現在已經過千元不等。」不明白的是,世界各地每年推出李小龍的影集,老實說分別不大,意義何在?「對於李小龍迷來說,他的一切都會喜歡。只要內裏有一張相片的角度不同,都值得收藏。有人會問,愛李小龍是欣賞他的思想,收藏品有甚麼意義?只可以說,收藏小龍的物品,令我人生多了一份樂趣。那種走訪各地,辛辛苦苦得來的影集等物品,真的很滿足!」Edward笑言。有趣的是,他留意到不同國家出品的李小龍紀念冊都有不同特色,「最深刻印象就是一本法國出版的紀念冊裏,刊登了一張小龍於停屍間與化妝師的相片。這類相片從來沒有在香港刊登過。」他說。李小龍帶給Edward除了是收藏的樂趣,還有一位好友,就是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當年因為振輝看見我對他哥哥的着迷而願意跟我交朋友,後來他說,你既然咁鍾意小龍,你有冇諗過過來美國找我。於是我遠赴美國探訪小龍的姊弟。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通電,除了小龍,甚麼都談。當中我最愛的收藏品就是他送給我一張巨型的小龍相片,還有他弟弟的簽名,這份獨一無二的禮物,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
不愛收藏品 龍在心中
如果李小龍出現在你眼前,你會問他甚麼問題?「曾經有一個日本朋友問過我,我會反問,為甚麼我要問他問題?我只會跟他握手,說一聲道謝,感謝他的哲學思想給我人生的啟發。佢或多或少改了我人生軌跡,仲記得那年我九歲,李小龍喺《歡樂今宵》講解白日夢,白日夢平時喺我哋課本上係負面,但佢令我恍然大悟,明白人要追求夢想,李小龍講每日要發白日夢,同那時代講求實際嘅一套完全相反。他反其道而行,而佢就係成功的例子,呢句說話烙印在我腦海裏,令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提及李小龍迷,香港人第一時間會想起歐錦棠,最近他更為Discovery Channel的《我是李小龍》特輯當顧問,在歐錦棠身上,我們看出李小龍是怎樣的,他的經歷讓我們明白李小龍如何以生命影響生命。「我有一個好着眼的改變,我以前係一個好偏激的人,鍾情某一種武術,就會看不起其他派別,但小龍令我open-minded,對甚麼知識也要吸收。」他現已不再瘋狂搜羅珍藏品,「曾經我都瘋狂搜集,但現在我會想,這些限量版對我實在沒有甚麼意義。真正快樂的回憶在我心裏。」
歐錦棠有他自己喜歡小龍的方法,他曾經開設小龍館,自編自導自演李小龍電影《1959某日某》,更演出過全球第一套關於李小龍的舞台劇《細鳳》。我幼稚地問:你花盡時間研究小龍,他究竟有甚麼缺點?「李小龍當然不是完美的人,但只要承認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一定有缺點,但他的缺點對我沒有意義,着眼點應該是他生命的構圖,怎樣造就自己,怎樣成就這個世界。他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忠於自己的理想,經過事業的無助,經濟的拮据,克服身體障礙等等困難,達到自己的目標。雖然他已經逝世四十年,但我對他的興趣及認識是有增無減,而影響絕對是正面的。」對於有批評「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不夠本土化,他一句話作總結:「李小龍不是為中國人爭光,在他字典中沒有種族,他放眼世界,何來本土不本土之言。反之,五年的展覽讓我失望,當年我舉辦李小龍館,連伊朗粉絲也到來,香港政府還在想甚麼試用期?」
康文署主辦「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為期五年,除了展出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包括李小龍的手稿、筆記等私人物品,展覽場地亦會重現李小龍電影裏的重要場景、模擬李小龍的健身房和書房等。更製作了紀錄片《李小龍風采一生》,讓觀眾認識李小龍的一生及其武術。展覽初期更邀得李小龍女兒李香凝分享展品背後的故事。
「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
日期:7月20日起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一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