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正當港府密謀擴建現有堆填區,鬧得滿城風雨之際,原來俗稱「洋垃圾」廢塑膠,進口量高於出口量,每年平均可達50萬噸,懷疑被運到堆填區。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昨表示,答不到消失的垃圾何去何從,但又指未見大量洋垃圾運到堆填區,強辯洋垃圾經加工後的垃圾是可堆填。有環保回收老行專直斥陸滿口歪理,「唔係掉咗去堆填區,唔通俾人食咗?」
記者:蔡朗清
環保署資料顯示,過去五年供港廢物以廢膠所佔數量最多,達七成,每年由320萬噸至479.9萬噸不等,但出口量則少於進口量,每年平均差額達50萬噸,回收業界指,消失了的洋垃圾被運到堆填。
陸恭蕙答不出去向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被問及離奇消失的洋垃圾去向,她強調,環境局掌握每日運到堆填區的垃圾數量,見不到有大量洋垃圾運來香港堆填;但又表示,答不到有關洋垃圾的去向,但當局已於去年底委託獨立顧問研究,預計年底前有結果。陸恭蕙補充說,香港是自由港,有很多轉口生意,有轉口垃圾營運商或將洋垃圾重新包裝,期間如果有垃圾分出來,就是營運的垃圾,可以在港棄置。
從事回收行業50多年的環保回收業總商會前主席梁沛倫直指陸恭蕙滿口歪理,「點可以話進口香港洋垃圾,分咗出嚟的垃圾就唔係洋垃圾,係本地垃圾,可以運向堆填區,我諗冇乜香港人同意佢講法。」
梁沛倫更踢爆,進口本港廢料主要分兩大類,一種是外國政府補貼當地回收商,將洋垃圾免費給香港貿易公司,「有時貼埋船費送啲洋垃圾嚟香港」,「呢啲洋垃圾三成係唔可以循環再用嘅物料,呢啲垃圾唔丟去堆填區,唔通自己食咗佢。」另一類是本地回收商用錢購來的洋垃圾,約一成不能循環再用,「好似雪櫃咁,拆晒啲鐵、摩打等有用嘅嘢,一啲隔熱嘅膠就當垃圾掉去堆填區。」
政助反擊有線報道
環境局政治助理區詠芷昨晚在facebook質疑《有線電視》報道有偏頗,指政府給予《有線電視》的官方回應未夠具體,故在社交網站反擊有線,因大陸有關稅,不少回收商因成本問題,會報少許多,而出現入口數量多過出口。她又指回收商說法誇張,因轉口的廢膠袋及尿布,通常呈打包狀,一眼便知非本地廢料,不能運往堆填區。
據了解,港府對區詠芷說法不代表官方立場,指其做法是「關心則亂」,政府現正計算洋垃圾運往堆田區數字,當有結果會即時公佈。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一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