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連七天的書展昨日開鑼,新界東北、洪水橋等發展計劃再激起港人保育意識,守護本土文化及大自然新書大行其道。本身是屏山原居民的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出書分享他的新界情,坦言老家已面目全非,「再見唔到野花野草,再見唔到蝴蝶滿天飛」。城市發展難以抗拒,但他認為至少應保留有價值舊貌,「一個城市最弊就係冇回憶」,擔心新界的特色將消失。
記者:袁樂婷 潘柏林 翁煜雄
書展首日不算擠擁,貿發局指首四小時吸引約5萬人入場,比去年微升。下午有較多書迷進場,但人潮只集中於較受歡迎攤位。商務印書館助理總經理兼零售總監尹惠玲指,消費者較往年謹慎,「慢慢行,考慮清楚先買」,銷情未有明顯增長。她期望稍後收復失地,預計整體銷量增長10%。
鄧達智指洪水橋新發展區吞噬屏山的農田和果園,「好耐之前已知屏山會變,但冇諗過會咁變法,好無奈亦好感傷」。他批評政府只顧追求所謂「戰績」,「不停起樓,將來同人講我起咗幾多樓,令幾多人安居樂業,覺得係好大光榮」,卻隻字不提破壞新界風景,「原居民也好,非原居民也好,冇人想見到新界變晒樣」。
保育題材書籍受歡迎
鄧在元朗屏山圍村長大,老家是屹立逾300年的舊式村屋。他透過新書《元朗四季好日子》分享新界情意結,「以前好簡單,好多想像,泥土都玩一餐,同大自然玩係永遠難忘嘅印象」。城市發展難以阻止,他只想為回憶中獨一無二的新界面貌留個紀錄,「起碼話到畀人知,新界曾經有過呢個模樣」。
三聯出版部經理李毓琪則指,書展近四分之一書籍與本土歷史文化有關,「賣乜嘢書反映到香港民情,例如香港面對新界發展問題、舊村拆遷,香港人想了解現況、回顧往昔歷史」。
郭家麒《日月星傳》介紹灣仔日月星街一帶小店風情、舊區鄰里關係;張瑞威《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則提到九龍竹園、衙前圍村等圍村被城市發展湮沒。三聯市場傳訊部總監孫海玉指,年輕讀者最關注拆遷,部份書籍再版仍有市有價,預計本土專題書籍的銷量有5%至10%增長。
人類發展亦威脅自然生物的生存空間,香港自然探索學會搜羅以保育為主題的書籍,同樣受書迷歡迎,首日銷量略勝去年。守護龍尾大聯盟新書《神龍見尾》紀錄龍尾石灘自然生態及保衞龍尾過程,提醒港人欣賞及保護大自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的《豚出沒注意!》,則記錄他與海豚接觸的點滴及海豚面對的威脅。
書展百態
書展今日活動
蔡東豪「少數人的讀書會」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428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敦煌壁畫與唐代藝術」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224-225
陶傑The Story of My Missionary Grandfather in Manchuria by Mark O'Neill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426-427
陳冠中「香港未完成的實驗」
時間:下午2時至下午3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224-225
王安憶「當文學遇到書」
時間:下午2時至下午3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226-227
項明生「世界以外的秘境:《異色.北韓》」
時間:下午5時至下午6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222-223
劉兆佳「思考香港政治」
時間:下午5時至下午6時30分
地點:會議室S224-225
資料來源:貿發局
倪匡、蔡瀾同肥佬黎約埋一齊《亂噏24》,你睇咗未?
唔睇冇話題,第一集足本放送中!速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