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內地記者在網絡上實名舉報貪官,而不是在自己所屬的媒體上公開報道,是突破現有政治制度、新聞制度束縛的有效方式,去年至今已把多名高官拉下馬。善用微博、巧鬥貪官,已成內地輿論監督的趨勢。
在現有監管制度下,內地記者很難通過層層審查,在報刊上發出批評報道。但隨着微博等新媒體影響力增強,報刊及記者的影響力也延伸到網絡,有機會避過宣傳部的審查,直接在網絡上發佈消息、評論,更可利用中紀委提倡的實名舉報制度,直接挑戰貪官。
習近平去年11月就任中共總書記後,高調宣示反貪決心,中紀委也宣佈對實名舉報的案件「優先辦理、及時回覆」,掀起實名舉報貪官的熱潮,一個月內就有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蘭州市市長袁占亭、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等高官被舉報。
實名舉報成功率高
令人矚目的是,擔起實名舉報大旗的多是記者。舉報雷政富的紀許光是原《南方都市報》記者,雷政富已被判囚13年。舉報劉鐵男的是《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劉鐵男已被革職。
記者實名舉報貪官具多項優勢,一是記者在網絡上建立公信力、影響力後,有更多人願意向他們提供「子彈」,把自己所掌握的官員貪腐證據交給他們發佈,不管其初衷是為了打擊貪腐還是打擊政敵;二是由於記者發佈案情前,多會自行設法核實,因此較易得到其他媒體的轉載、響應,形成輿論攻勢,紀檢、監察部門較難裝聾做啞;三是相比於普通市民,出頭舉報的記者因處於不同行業或不同地域,官員較難立即報復、封鎖消息。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