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阿拉伯之春」在凋零? - 盧峯

國際Z世代︰
「阿拉伯之春」在凋零? - 盧峯

埃及政變及接踵而來的亂局(圖)仍未收科,不少人擔心這個國家的民主政治能否走下去。新一期《經濟學人》就以埃及的狀況為引子,探討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兩年半以來的成果。按《經濟學人》的分析,兩年半以來的民主運動暫時未能把阿拉伯世界扶上民主坦途,也門、利比亞、埃及還在跌跌碰碰中走着,敍利亞更演變成大規模內戰。但是,《經濟學人》堅持民運帶來正面影響,包括更快速的社會、政治轉變,較開放的社會,較大的改革動力。最重要的是,民眾都不想走回頭路,都不願意重回專權者的鐵腕統治。
《經濟學人》又認為,只要透過教育及不斷強化民主政體的軟硬件,回教國家同樣可以逐步走上民主之路,馬來西亞、印尼及土耳其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規模群眾運動能否加速民主來臨是個爭論不休的老問題。200多年前法國大革命革掉了波旁王朝的命,打碎了法國幾百年來的政治、社會秩序。可不管在當年還是現在,仍有不少學者指大革命帶來的是倒退、混亂及恐怖統治。支持美國獨立的著名英國學者Edmund Burke當年就在名著"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對大革命提出種種質疑,深恐政治秩序難以重建。事實上法國從1789年政治動盪及危機不斷,到近五十年才比較穩定。
「阿拉伯之春」發生在中東一些政治秩序脆弱不堪,只靠軍事強權或強人勉力維繫的國家,期望它們在一場革命後就能成為民主典範實在不切實際。最重要的是防止這些國家重回專制之路,保持民眾對政權的監察力量。只要人民能發聲,那每一次轉折或震盪都將會加強人民不走回頭路的決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