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反核 香港反堆填(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江門反核 香港反堆填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廣東江門反核浪潮,短短數日時間聚集過千名示威者,反對政府興建核燃料加工廠,遊行期間一度有人打出「要孩子,不要核子」、「要生命,不要GDP」等標語,對比中共數十年前打出「寧要核子,不要褲子」,和今日的「發展就是硬道理」,你說諷不諷刺?
事件同時亦令人聯想到,日前特區政府在草擬擴建堆填區時,主動抽起將軍澳堆填區撥款申請,被問道是否「誰夠大聲夠惡就可以擱置」,雖然林鄭染上了梁班子九唔搭八的末期語癌,回應指政府仍然抱着「共同承擔、分區照顧」的處事方針,日後會將將軍澳方案完善再提交立法會。但明眼人都知道,真正令政府撤回將軍澳撥款,以及導致撥款於立法會財委會上中止待續的主因,正是「夠大聲夠惡」。
政府在處理堆填區的問題上,並非只有擴建一途可行。實際上,社會一直提倡源頭減廢,才是解決過多廢物的主要對策。然而現屆政府在處理減廢問題上並無成績可言,又憑甚麼去向市民證明他們有心減廢,有心減少堆填區的使用量,而非一味擴建,直到所有堆填區爆滿?
在處理將軍澳堆填區的問題上,政府大可討價還價。將軍澳居民拒絕擴建?沒問題,只要他們同意政府在將軍澳試行垃圾徵費、源頭減廢、加強回收和廢物分類處理,同意政府在受堆填區影響最嚴重的將軍澳實施減廢政策,再將數據收集和分析以便日後擴展至全港減廢就可以了。

這相信對於將軍澳居民和政府而言,都是利多於害,同樣的方法甚至可以在屯門和打鼓嶺試行,絕對可以顯示政府在推行環保上的決心。有成績自然會有人支持,萬一日後推行全港減廢都無法減少堆填區使用量,屆時擴建無可避免,值得諒解,政府在處理環保問題上的誠懇態度,必不至於今日連建制派都不支持的地步。
毫無疑問,政府的確有權於上述三區試行減廢計劃,而且可以預期在擴建堆填區和試行減廢兩者上,三區居民經衡量後會更傾向於支持後者,政府更加可以藉試行減廢這道「氣勢」去進一步加強全港的環保教育,為將來全港減廢鋪路。政策若真的以全港市民為依歸,即使有反對聲音「夠大聲夠惡」,亦會因為政府顯示出來的信念和決心而迎刃而解,不會成為政府推動減廢的阻力;你要求香港人「共同承擔」,最起碼都要顯示出政府在減廢上有意承擔,而非未減廢先擴建,到最後屈服在「聲大夾惡」之下,一直原地踏步。
好端端一個推行環保政策的機會,被政府白白浪費,沒有雙贏,只有雙輸。政府跪低,並無解決處理廢物的問題;撤回將軍澳撥款和中止待續議案,甚至會令全港市民對受影響的三區居民持負面印象,認為三區居民無意承擔。政府在此事上的言論更是暗地裏抹黑三區居民,拋出「共同承擔」,根本就是暗示三區居民自私自利,不願意為處理廢物作出承擔。

試問有誰會接受在自己家旁邊擴建堆填區?更重要的是擴建同時並無加強減廢,擴建一次,意味必定會有下一次,因為問題核心並未解決,政府的做法又怎可能令人容忍?面對一個握有實權的政府,迫不得已下,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夠大聲夠惡就是道理。
選票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言論自由才會顯得矜貴,何況香港尚未是一個全面民主的社會,連普選特首這基本要求都達不到。江門市市民手中並無選票,但起到一個非常好的範例,他們把握了發言權利,他們走上街頭表達反核的決心,足以動搖興建核燃料加工廠的計劃,迫使政府撤回計劃。
香港人在面對特區政府處理的眾多問題上,是否應該把握每一次的發言權利?不論新界東北會否變成雙非富豪城,不論堆填區會降臨到哪一區,我們不知道言論自由會否在甚麼時候收窄,也不知道每次的反對聲音會否是最後一次,面對蠻橫政府,我們只能夠積極地發聲,以此去捍衛僅餘的自由。
如果不繼續堅持去捍衛言論自由,不惜被抹黑為「聲大夾惡」都要堅持,發言權利遲早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喪失,到時就不會再有其他聲音作出對比,只剩政府樂意的一言堂存在。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