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an的皮褸、古董傢俬、舊海報和古着多得塞爆家與公司,聽說近年皮褸炒得貴,本想請教投資之道,這個全世界儲Vans第二多的儲物狂跟我說:「Vans在外國都炒得起,故事更多。」原來布鞋也炒得起,願聞其詳。
記者:陳慧敏 攝影:許有達
十九歲賺第一桶金
當真始料不及,估不到故事由貴價皮褸變成霉霉爛爛舊布鞋,更估不到接下來一堆「儲來是否一心賺錢?」「賺了多少?」「怎樣買最好?」之類銅臭味濃到滿瀉的問題,竟引申出一個個文化故事。
Aidan,就是那個在澳洲有個Gallery,回流後將家族擁有的觀塘依時工業大廈,活化成新一代創意集中地的那位年輕人,話說他十九歲在澳洲念書時,已經是正職留學生,副業炒波鞋。2000年,Gravis波鞋非常流行,「我在澳洲以五六十澳元的價錢買入,送回香港可炒至千多港元,我一買就是幾百對,甚至一千對地買,運回香港可以倍數地賺回來。」之後又流行Stussy的配飾、匙扣等,以當年炒價,他一個轉手就翻個五倍,十九歲已經賺到第一個一百萬。旁人羨慕其眼光精準,他賺錢的速度快過火山爆發,錢滾錢的日子日日過,所謂的「價值」、「限量」、「必搶」等字眼,在他心目中漸漸地變得無意義。
一轉手賺近80倍
相片空間有限,Aidan擁有的鞋其實不只一百雙,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帆布鞋與波鞋都有。
最高峯期,他的帆布鞋儲存量超過六百雙,連美國Vans總公司的職員都說Aidan是繼法國收藏家Dimitri Coste以後,Vans儲存量排世界第二多的收藏者。Dimitri Coste被Vans六十年代「僅止一雙」的製作態度及大堆運動員穿着Vans的有型照片吸引,二十五年前開始搜集各代Vans,一直沉迷至現在。多年來,Vans跟太多其他品牌合作過,生產款式之多連官方都數不清,Dimitri Coste現在仍逢新作必買,務求全部儲齊。
「我通常只會以低價收集舊鞋。」十五年前,Aidan離開澳洲往日本繼續求學:「我放學到裏原宿古着店尋找古着,那年頭連美國人都沒甚麼Vintage概念,一個個貨櫃的舊衫舊褲,以超便宜價錢賣到日本。好多古着店以每磅1,000日圓的價錢出售,我買得好過癮。日本人還好好心機搜集、整理歐美流行服飾的歷史及文獻,輯錄成書。九十年代,在香港美華氏買一條Levi's 501還很便宜,到2002年,Vintage衫褲鞋襪越賣越貴。」那是讀書得來的知識及眼光,他曾在日本鞋店門口的舊鞋箱,找到一雙橙色、鞋邊穿了個破洞的Vans×Powell Peralta,霉霉爛爛,500日圓買入(當年約兌3.8美元),幾年後掟上ebay卻極速以300美元賣出,一轉手賺近80倍,還來不及拍攝照片就賣走了,這是他賺得最多的一對炒鞋。現在他擁有的大部份帆布鞋,十年前的買入價都不出10美元,現在都升值到差不多約300美元,升值約30倍。
Aidan珍藏
小幽默不復見
那個堆滿舊鞋的鞋架,就正正擺在辦工桌旁,Aidan隨便執起一隻鞋,就由招牌講到生產年份、歷史、當年社會風氣、當年人的生活態度等等,故事一個接一個,越講越有。
話說1966年,Vans前身Van Doren在加州誕生,當年的帆布鞋對對都是Tailor Made,客人朝早選好布料,下午就可以取貨,所以對對不同,只售約12美元。Aidan:「五六十年代,美國加州盛行滑浪,廿多歲滑浪好手把十多歲小伙子擠出海灘,人們才開始在滑浪板上加滾輪,就變成了滑板。那年頭,Van Doren就由專門製作女裝帆布鞋,開始研究並製作與滑板最配合的塑料鞋底,變成滑板的最佳搭檔而紅極一時。當年的年輕人,Levi's牛仔褲後袋總有個破洞,那是因為用滑板模仿下蹲的滑浪動作時磨成的。」他還有雙出品年份成謎的Van Doren小丑鞋,花心思地以軟呎作鞋帶,巨型鞋子內櫳藏有小鞋子,穿起來走路一點也不困難。因其Tailor Made特色,多年來與各項運動、樂隊、藝術家們合作,設計出多樣風格,吸引了一批收藏家透過Instagram交流買賣,如英國的PILLOWHEAT、日本的KITTISKATES或泰國的ZOBORO,圈子不大但交投卻十分活躍。
「沒人儲的Reebok,我也儲。」八十年代流行保齡球,Reebok推出過一系列保齡球主題波鞋,鞋子後面有鞋號,保齡球、球鞋、球樽等小飾件在鞋帶上吊吊揈,好盞鬼。另一雙薄荷綠色Reebok,鞋側有警告字句云「DO NOT TRAVEL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OR THESE SHOES MAY DISINTEGRATE」,意思是「別跑得比光速更快,否則鞋子或會瓦解」,Aidan:「當時滿街都是滑板服,沒有這些小搞鬼很難引起人注意。今日的波鞋沒有這種小幽默,只懂靠市場推廣,找名人代言、拍廣告、推出限量品,一雙波鞋賣上幾千萬對,再沒有昔日的獨一無二了。」那份平民化味道和匠心獨運的心思,在一味向錢看的社會再看不到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