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曉明拋筲箕 梁振英在哪裏?(電台烽煙主持人 李慧玲) - 李慧玲

當張曉明拋筲箕 梁振英在哪裏?
(電台烽煙主持人 李慧玲) - 李慧玲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為甚麼要走入立法會?不必左猜右度,張曉明自己開估。
無論回歸前的新華社抑或回歸後正名中聯辦,這個北京駐港最高機構的領導人,從未登堂入室進入香港的立法機構。歷史昨日由張曉明帶頭打破。他明顯有備而來,先是開場白大篇幅侃侃而談普選問題,看似談笑風生但大原則毫不含糊;然後臨別回應記者提問,斬釘截鐵反對佔領中環,態度沒有半點猶豫。事情清楚不過,他此行目的是為中央和特區商討普選問題,揭開了序幕。
上次吃過苦頭的溫和民主派,早已明言誓死不入中聯辦,北京馬上靈活變通,由新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主動出擊。應該多謝佔中。沒有這場蓄勢待發的政治動員,恐怕政改問題仍然是一池死水,但現在香港民間力量竟然罕有地贏得了主動權,成功迫使北京變陣迎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誰還敢說普羅大眾改變不了歷史?
事情恐怕就這麼搞定了。身在北京的導演點指兵兵,張曉明戲份會加重。香港人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在電視新聞片會越來越見得多這張年輕面孔。
換言之,無論喜歡或者不喜歡,張曉明昨日踏入立法會,應該是香港政制發展重要一刻。在這個歷史性時刻,噢,究竟梁振英在甚麼地方?
必須講清楚,我不關心梁振英,我關心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當張曉明在立法會議員面前,向香港人拋出筲箕,對不起,劇本上沒有預留位置給香港的特首。於是,香港的特首只能獨自瑟縮在政府總部一角,迎難而上,卑微地向着咪高峯講句「樂觀其成」,期望翌日報章相關報道起碼會有他的名字,自編自導自演讓香港人以為他亦有參與其中。可笑,而且可悲。
我知道香港人不會同情梁振英,也不應該。大家不是太善忘的話,都應該記得他上任第一日,已經馬上跑到中聯辦敲門謝票。如果當日上門謝票的一幕是因,今天張曉明繞過梁振英到立法會就是果。
梁振英活該,但「港人治港,一國兩制」呢?
這正是張曉明和立法會這次所謂破冰之旅,令人高興不起來的原因。
一頂「加強溝通」大帽子壓下來,誰敢擺明車馬明唱反調?回歸16年,民主派可是口口聲聲呼籲北京要與不同意見加強溝通,現在難得主任御駕親征,如果反對,不但反口覆舌,而且不識抬舉。香港人是講禮貌的,而且務實,沒有人想冒天下之大不韙。
於是,當張曉明送秋波願意被立法會主席曾鈺成邀請到立法會吃午飯,連最激進的議員都沒有反對,溫和的就更加乖乖一起吃,而且和其他建制派一樣,聽到主任講笑話會懂得哈哈笑──去年跑馬仔北京揀錯了,但今日選角卻選對了,張曉明不但沒有梁振英一身爛賬,能力亦比梁振英好。且看他昨日明明有備而來要長篇大論講政改,竟然還懂得玩把戲叫議員舉手決定他應講還是不應講,難得連民主派都配合這場政治騷做佈景板,有趣。

曾鈺成前兩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表示今日立法會討論的事,沒有一件與內地無關,宴請張曉明並無不妥。假如這是真的,為甚麼當年范徐麗泰擔任主席時,沒有邀請到姜恩柱、高杞仁到立法會吃飯?曾鈺成自已,過去四年,為甚麼沒有請過、或者沒有請得動彭清華?
大家心知肚明,不是范太面子不夠,也不是姜恩柱等前主任故意擺架子,而是北京回歸初期,嚴格恪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連新華社正名中聯辦都只是低調辦個儀式,沒有盛大酒會,甚至董建華也毋須親身道賀。姜恩柱在正名儀式上致辭,中聯辦支持的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提都沒有提過要和立法會打交道。中聯辦當然可以廣交朋友,但所有事情的對口單位,都是特區政府。
所謂嚴格恪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不但自已恪守,也讓人看到了恪守,當中清清楚楚有一條不可踰越的界線。
老實講,加強溝通不一定要到立法會吃飯。2000年,中聯辦新春酒會,首次邀請民主派的李華明和狄志遠,當時社會反應已經如沐春風,只是可惜後來無以為繼。如果幾個月前中聯辦向全體70個議員都發新春酒會的請柬,肯定都是報章頭條,也同樣達到破冰效果,但卻沒有踩過那條界線。
俱往矣。事情已經清楚得不能再清楚,那條當初拚死保護的界線,已經身價大跌,不再受到重視。最慘是連很多受影響的人,敏感度也今不如昔。溫水煮蛙,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李慧玲
電台烽煙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