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也維穩的時候(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商場也維穩的時候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很多城市,市民的公共活動中心可能是一個廣場、一個公園、一條大道或者河流的兩岸,市民到那裏消費、休憩、娛樂、看展覽、聽音樂會、舉行公眾活動。但在香港,市民的活動空間卻慢慢變成地產商旗下的商場。
香港人流密集或交通樞紐的地段,多已被地產商佔據,發展成商場。消費區固然有商場,大型樓盤樓下必定是商場,港鐵站上蓋有很多商場,新市鎮的中心又是商場。於是,香港人購物吃飯去商場,看展覽聽音樂去商場,連政府搞活動也要在商場。
最初大家可能覺得很方便,商場有冷氣又不用日曬雨淋,但慢慢地,你會發現當中的問題。你在商場走路走得倦了,不能隨便坐下休息,否則十秒內商場保安必定出現;由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也要經過商場,因為發展商通常包辦社區的天橋、行人道等公共空間,結果你走不出一個又一個的商場。

最後,商場越來越多,市民日常活動空間都在商場;但當發展商一旦連維穩都兼顧起來的時候,就發生日前屯門市廣場舉辦了可能是史上最短命展覽的奇聞。
這個名為「我愛我家.城鄉生活」的展覽,由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YMCArts)與信和藝術合辦。展覽開幕前幾小時,信和卻以部份作品包含「敏感」字句,擅將這些展品取走或遮蓋。其後,《聾貓》作者小克的一幅畫作因寫有「強烈要求城鄉可以和諧合併」字眼,觸動了信和高層神經,命職員偷偷抽起。策展人斡旋不果,小克一怒之下拿走同系列作品,其他藝術家也放棄參展,展覽宣告腰斬。
有參展者表示,展覽前信和一方已曾以「我愛我家」「城鄉共生」曾在抗爭橫額出現,字眼「敏感」,要求展覽改名,甚至連「生活原是應有選擇」這樣的宣傳語句也容不下,又阻止村民及參展人在場內穿着「我愛我家」字樣的T恤,擔心變成新界東北村民到商場抗爭的場面。
就這樣,當商場主導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地產商參與了維穩工程,「生活原是應有選擇」就變成河蟹掉的空談。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