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唯快不破」,這句話應該是武癡李小龍所創。
近年,金融市場最是教人咬牙切齒,應該就是所謂的高頻交易。高頻交易商,付點額外費用,將處理落盤的主機與交易所終端機並存在一處,將落盤的時差縮到近乎零,然後以即時資訊來執行大量落盤;每秒鐘可以處理上萬個程式盤,亦可能有在同一時間,取消數以萬計的「柯打」。有人認為,高頻交易是大市波動的元凶,並以之前幾次快閃股災,作為高頻交易的罪證。但客觀事實反映,高頻交易在那幾次事故時突然停止運作,流動性突然萎縮,才是波動的真正原因。
資訊不對稱難量化
另一個針對快速交易的理由,就是有些人會早着先機,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以不對等的優勢獲利。我們這裏說的優勢,不是早別人知幾天或者幾小時,而是幾秒鐘。
幾秒鐘?無錯。最近美國紐約市政府宣佈,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會再優先給予有份找數埋單的金主,有關報告將會在同時向全世界人公佈。很理想吧?法理上,一個學術調研,早別人知幾秒鐘,算是內幕資訊嗎?
沒有人知道,投機的群體,究竟會怎樣去解讀數據和反應。這種資訊的價值,其實也不易具體量化。但是可以肯定,一般散戶在大眾媒體見到數據公佈的時候,價格已經反映了正反雙方的絕大多數考慮;到這一刻下注,沒有甚麼意義,因為賽事早已結束。保障散戶,最好的方法,難道真的要確保資訊在同一時間發放?搞錯了,經驗告訴我們,就算在同一時間得到數字,各人的理解也會因應各人的經驗和手頭上其他可供參照的資訊量多寡,而有所不同。執法機關真的可以連這些差異也打掃平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