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退市不退市已成為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的最佳藉口。前一陣子聯儲局官員眾口一辭說不會無限期量寬,將逐步收縮買債規模,登時令市場大地震,股、金、外幣跌個一仆一碌。到上周初,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圖)一句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仍將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又令市場翻生。美股創新高之餘,港股也反彈近600點。一上一落之間,財富轉移的速度、幅度非常驚人。
老實說,伯老的說話跟較早前聯儲局官員的言論沒有多大分別,只是市場焦點放在不同地方。前一陣子大家集中關注收縮買債規模之類的想法,近期則傾向長期寬鬆政策。實情是,兩部份都是聯儲局當前貨幣政策不可或缺的部份。
對伯老來說,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面對的最大風險不是通脹,而是通縮及日本式的長期停滯。為了防止滑進三十年代那樣的大衰退,他調動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減輕企業、私人的利率負擔,希望挽狂瀾於既倒。過去幾年的經驗看來,伯老及他的同事算是成功,至少令美國保持溫和增長,比歐洲、日本優勝得多。到現在大功仍未告成,美國經濟仍未完全回復到海嘯前的增長率,就業市場更是遠未復元,伯南克當然沒有理由突然改變寬鬆貨幣環境。
此外,日本進退失據及復蘇每每中途夭折的可怕經驗同樣令伯老警惕。只要發出錯誤的訊號,又或過早收緊銀根,辛苦建立的復蘇勢頭便會煙消雲散,無以為繼,要再振興經濟則會事倍功半。
伯老既然有這樣的考慮,他的貨幣政策短期內只會有微調,不會有大變。即使減少買債規模也將是慢慢來分幾步走,不會一下子抽走資金。換言之,即使聯儲局今年秋季開始削減買債規模,幅度將會有限,而接近零息的環境更不會輕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