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隻股我買嚟留畀個仔。」時為2006年6月中行(3988)上市前夕,近95萬散戶狂抽這隻新股之際,我的一位友人跟我說這一番話。他還說,銀行為百業之母,中國經濟增長又快如火箭,中行隨時是一隻十倍股。七年過去,中行總回報(升值加派息)約三成,相當於每年3.8厘,而同期商場收租佬領匯(823)的總回報為246%。
揸A股廿年 回報衰過美債
昨日為首隻H股青島啤(168)登陸香港的20周年,彭博社攞景地刊登了一篇報道,指外資這20年來,在中國股市的回報微不足道,以外資基金最常追蹤的大摩中國指數為例,廿年總回報為14%,相當於每年不足1%,嚴重落後於標普500指數的4.5倍及大摩新興市場指數的3.2倍,即使投資在風險保守的美國國債,也有86%的回報,跑贏一條街。雖然港人較熟識的恒生H股指數,升幅有1.38倍,但依然不改跑輸的局面。
我不止一次在本欄提出,經濟高速增長絕不反映盈利及股價表現,但中國的例子仍然顯得有點極端,作為新興市場的典範,長揸廿年竟然都跑輸風險低得多的發達國家股市,與基金界一路自我催眠的印象顯然大異其趣,難怪連歐洲股神也中伏而黯然告退。
查實中國的股市遊戲,從來不是單單講錢,而是權力的交鋒,誰獲准上市,看的往往不是公司的基本因素,更重要的是看政治牙力。
回溯當年中央決定推動股市發展的歷程,便處處有政治的爪痕。不要忘記,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是在六四事件一年後拍板及速速登場,維穩沖喜味道濃郁。
就算另一個促成國企上市的主因,也不是着眼於集資,而是前總理朱鎔基希望改革當時普遍缺乏生產力及盈利前景的國企,引入海外投資者來略施「管教」,並帶來先進的技術、管理、會計及企業管治,令國企有一天終能夠與國際接軌。
在當年,集資固然是手段,但國企缺的不是錢,因為當時全國的資金分配功能,牢牢地掌握在國營銀行手裡。
總之,股東利益最大化、讓高增長的潛力企業能集資壯大業務,從來不是中國式上市的政策目標,國企老總枱頭直通黨組織的紅色電話,永遠凌駕於整體股東之上。
黨組織利益 凌駕小股東
當然,如果沒有了H股、紅籌股的登陸,香港沒有可能與紐約、倫敦這些國際金融中心並駕齊驅,也不可能成為多年全球新股集資冠軍。不過,對於大部份普羅投資者來說,更殷切看到實惠,看到一個與高速增長經濟相應的投資機會。
我建議老外還是買回他們熟悉的當地股份,找找那些既可以受惠中國經濟,又能遠離內地有形之手指手劃腳的,寶物隨時在咫尺之間。至於那些中資股的長情投資者,希望不用等到下一個廿年才能修成正果吧。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