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回家 - 蔡東豪

蔡東豪專欄:回家 - 蔡東豪

美國公司把生產設在內地,不算新聞,那麼內地公司把生產設在美國,這應該算是新聞。今年1月,聯想(992)宣佈在北卡羅萊納州設廠,生產一系列電腦產品。聯想在美國設廠的理由是,美國業務增長迅速,在銷售市場生產,可應付市場即時變化。
細心想,聯想這理由不成立,假如生產設在銷售市場是重要決定,內地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事實是,內地工廠生產的產品,以出口為主。以精電(710)為例,生產全設在內地,但內地市場只佔收入約一成,如果生產須靠近銷售市場,工廠應設在佔收入一半的歐洲。但精電沒這樣做,因為成本不化算。歸根究柢,在哪裏設廠,成本多數是首要考慮,而不是跟銷售市場的距離。內地成為世界工廠,原因不是內銷市場夠大,而是成本夠低。
我認為聯想在美國設廠,說明一個很重要趨勢,是內地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高至有些公司把生產搬回本土市場。聯想在美國生產的成本,現時未必低於在內地,但兩者相距近年不斷收窄,聯想管理層考慮過成本走勢及成本以外因素,決定把部份生產設在美國。我相信聯想大部份生產仍設在內地,但在內地以外生產,已經不是不可能。

內地勞動法 向工人傾斜

一個在內地設廠的歐洲廠商說:「內地勞工法例越來越似法國。」內地工人工資連年上升,升至廠商彷彿已麻木。工人平均工資過去五年升逾一倍,竟然不是最大問題,這就是大問題。廠商須面對的問題,最嚴重是勞動法例全面向工人傾斜,地方政府維穩行先,只要有工人發難,政府必定要求廠商息事寧人,不問對錯,唔該廠商快畀錢。最近一宗美國廠商在北京工廠被工人禁錮,這事件成為新聞,唯一原因是當事人是美國人,假如被禁錮是內地人或香港人,根本不算新聞。
除了工人問題,政府跟廠商有接觸的範疇,包括稅項、海關、環保等。可喜的是,內地政府部門處事方法逐步走向法治,很多地方都規範,遠離人治;可悲的是,走向法治過程漫長,在這過程中,內地廠商須面對夾雜着法治和人治中最醜陋的元素。單一種玩法,廠商或懂得應付,但現況是一時一樣,一時法治,一時人治,這種玩法,廠商無所適從。
以往牽涉生產的企業一招外判模式,可走遍江湖,先關閉本土工廠,把生產外判到內地,生產成本一下子降低,利潤即升,廠商都變成企管奇才。但當必殺技變為基本動作,人人把生產外判到內地,外判這一招不能製造競爭優勢。假如內地經營環境不是變壞,欠缺競爭優勢不是大問題,其他工廠同設在內地,面對同樣問題,甲不比乙好,但起碼甲不比乙差。
然而,近年內地經營環境每況愈下,完全見不到改善迹象,企管人開始想其他方法。有些把生產搬去勞工成本更便宜地方,有些索性把生產搬回本土,這一下子把情況弄得混亂。坐着不動不似是選擇,企管人須想其他辦法。
把生產搬去更便宜地方,是高風險決定。比內地更便宜的地方,一定有其不方便之處,例如勞工供應不充足,甚至地方治安不穩定。企管人想到這些地方日後做得成功的話,成本照樣上升,又出現內地翻版的情況。生產很多時不能只看自己,還要顧及整條生產線,上游和下游廠商不一起搬,很難做到成行成市。過去幾年,除了紡織業,我看不到有其他行業成功搬離內地。

四原因 生產線重返主場

內地不妙,其他地方不穩,企管人想到回家。當內地和本土生產成本差距不斷收窄,企管人考慮到,這些年在內地設廠的諸多不便地方,在自己熟悉地頭重新設廠變得理所當然。除了成本,我想到四個回家原因:
一、距離。假如成本不是問題,在本土生產當然是上策。聯想解釋設廠靠近銷售市場,方便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是確實好處。內地供應鍵和運輸系統怎完善,也快不過用貨車從工廠送到客戶手上。油價高企,運輸成本亦是一個考慮。
要越洋維繫一段感情的男女,都知道箇中難處,見不到面就是有分別。我的公司有齊視像會議設備,理論上,同事可在不同地方加入開會,有影有聲,有齊開會的客觀元素。但見不到面,始終欠缺一些說不出的東西。遇上重要事情,我們一定見面開會。距離影響很多事情,相反,縮短距離一定有着數。
二、科研。歐美公司把生產搬去內地,從開始已知道,其中最大不方便,是生產和科研分開。科研專才在歐美,生產在內地,溝通靠電訊及久不久見面,這種關係原來影響科研進度。科研不可能閉門做車,牽涉不斷測試,生產和科研合作無間,兩者之間的距離,實實在在影響科研成績。不要說內地和歐美這麼遠,不少廠商的工廠設在廣東郊區,在深圳設立科研中心,方便招聘科研人才,這段一百幾十公里距離,有時也構成不方便。
幾年前,精電關閉深圳工廠,怎處置在深圳上班的科研同事,是一個重要決定。普遍做法是在深圳找一個辦事處,讓科研同事上班。當時我們認為生產和科研在一起的好處太明顯,寧願忍一時之痛,關閉所有深圳業務,把生產和科研一併搬去河源。今日回看,這是明智決定。
三、知識產權。內地不尊重知識產權程度,不用多說。對於技術轉移,歐美公司態度是表面支持,內裏抗拒,即使是自己公司同事。
四、政治。歐美工業萎縮,令失業問題惡化,在很多地方成為政治問題。以往大勢所趨,成本相距太大,政客也沒能力阻止工廠搬去內地。現在回家成為一個可能性,在企管人打算之中,多了政治層面考慮。把生產搬回歐美,有如凱旋回歸,可為歐美公司增加政治籌碼,或可得到其他着數。聯想在美國設廠,我相信一定考慮過政治。

歐美谷自動化 添競爭力

世界工廠實力走下坡,主要原因是內地政府不介意成本不停上漲,削弱其競爭力,因為它有其他考慮。歐美公司把生產搬去內地這一招太容易,沒門檻可言,變成人有我有的基本功。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在內地生產,中和這一招的威力。當所有人都在內地生產,歐美公司為製造競爭力,須在技術上想辦法,而最有力的一招,是把生產程序自動化,減低依賴人手,提升生產力。歐美公司管理層赫然驚醒,原來生產力是所有事情的根源,生產力上升,人手需求減少,內地成本優勢不斷被生產力抵銷,在內地和歐美生產成本分別越來越小,回家不再是天方夜譚。
對於某些港商,把工廠搬回香港,條數可能有得計。如果香港政府願意從旁幫忙,這是發展地產以外,其中一條可行的路。不過,就業在香港目前不是問題,增加就業不是政治議題,尤其是藍領工種,願意投身的人數有限,回家難為政客增加政治籌碼;加上政府弱勢,沒能量去推行這麽複雜的政策,回家在香港行不通。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