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柏恩報道】恒地與會德豐計劃在大埔社山村興建267間豪華獨立屋。在項目範圍內有一個寮屋「釘子戶」,因以磚頭及鋅鐵柱取代已被白蟻蛀爛的木材維修破舊寮屋,近日被地政總署寮屋管制辦事處警告,指修葺更改了原有物料,要求戶主將正維修的寮屋夷平。關注團體質疑寮管部執法不公,遲遲不處理改建成豪宅出租出售的富戶,小住戶被投訴卻積極跟進,政策「亂七八糟」。
按原框架修葺免違法
潘先生一家四口於90年代起居於上址,早年為遷就兩名女兒上學,搬到市區公屋居住,但仍不時回寮屋打理農圃及照顧愛犬。兩女近年畢業加上潘先生將退休,便打算修葺已破爛不堪的寮屋居住。潘的長女潘韻如引述4月下旬向寮管辦查詢時,職員表示不要僭建即可,他們遂聘人按原屋框架修葺,以免超出原屋尺寸及高度。她坦言難完全按照二十年前的材料記錄修葺,故部份位置使用了磚頭及鋅架柱,取代易遭蟻蛀的木材及殘破的鐵皮。
修葺仍未完工,潘先生上月20日接獲地政總署警告,指寮屋修葺後與該署記錄不符,勒令兩周內「糾正」,但未詳述如何糾正,直至他們致電查詢,對方才要求將已近竣工的寮屋夷平,潘家其後再去信查詢亦不獲回覆。
她強調願糾正被視為不合格的項目,只求不用夷平重來,令近40萬元維修費付諸東流。「於他們而言是例行公事,說完了便交給其他人,完成了責任。但於我們而言,是辛辛苦苦儲下的血汗錢。」她又質疑部門處理寮屋手法不一致:「點解咁多寮屋,間間有僭建,連報紙都報道了(但不處理)。唔明白佢對我哋手法特別強硬和嚴厲,而且特別快速。」她質疑是因其寮屋所在地位處將發展的項目範圍。
修葺寮屋物料早惹爭議,曾有獨居寮屋婦因此遭沒收寮屋,要在旁邊花園露宿;2012年颱風襲港後,亦有逾千寮屋戶因居所破壞而求助。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朱凱迪認為,政府一方面未有加強監察隨農地買賣的寮屋,致它們成為另類的僭建地產項目,但對一直居於寮屋的居民甚苛刻,認為應酌情讓他們以較堅固物料修葺以改善生活環境。
不能用永久物料重建
對於會否放寬修葺物料政策,地政總署表示,寮屋屬「暫准存在」,修葺前需申請,且不得將臨時建材如木及鋅鐵改為磚塊及混凝土等永久建材,但若登記物料為石棉瓦,可以其他臨時物料取代。潘家因已擅自「以永久物料重建成一間寮屋」,需拆卸有關寮屋,否則會取消其寮屋記錄,及採取進一步管制行動,包括強行清拆有關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