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自殘評級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自殘評級 - 丘亦生

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上周出席協恩中學的通識講座時,提到佔領中環行動的影響,是會令信貸評級下降,這無異於香港自殘。先不要說評級機構標準普爾5月底時,曾提到政治改革若能改善施政將有助香港評級,單單把評級視作不容有失的這種態度,連標普自己都已經公開表示不敢苟同。

標普自辯竟認吹水

就在范太出席講座的同一天,標普母公司McGraw Hill Financial代表律師John Keker,正為美國司法部向標普提出的50億美元「欺騙投資者」民事指控,在加州Santa Ana地方法院上使出渾身解數,他對着處理案件的法官David Carter答辯時,竟有此佳句:「合理的投資者不會依賴(我們)『吹噓』出來的信貸評級(reasonable investors wouldn't have relied on its "puffery" about credit ratings)」,指標普就其評級的「獨立、客觀及不存在利益衝突」聲明,不過是指引而已,對購買相關證券的銀行,應不具有「實質」(material)的參考作用,因此,不能認為標普存在欺騙行為。
由於「投資者不應相信這些吹噓的說法」,因此,Keker要求法院駁回司法部的民事指控;幸好,法官已初步裁定,允許司法部的提訟繼續進行,至於最終裁決,則將於今日作出。
早在標普作出這次「辯詞」之前,媒體已爆出評級機構一方面為發債公司提供信用評級,但同時米飯班主又是這些發債公司,而評級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往往透過迂迴的手段,將衍生產品包裝好,好讓評級機構順利打上「優質Q嘜」的證書;但無論如何,聽到標普赤裸裸的直白道來,此等自殘行徑,還是教人心寒。
標普的言論,顯示「信任」這兩字,正在我們世界消失。而我終於明白,為甚麼人總不能簡單地相信。有時候,不是不想相信,而是現實教曉你不能相信。
話說回頭,我們的確知道,很多時一些扮中立的意見,背後都有利益推動,都不是真正的中立;因此我們都不會盡信食評、影評、樂評,不會認為一些所謂的專業評測就必然客觀。但我知道,有些行業,譬如律師和會計師,「誠信」絕對是核心要求,不可退讓,譬如當年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Arthur Andersen),便是因為誠信的問題,而導致土崩瓦解。
牢騷發過,還是要回到現實。在複雜的金融世界,評級機構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在金融海嘯以來,雖然三大評級機構信譽受損,但市場基本上仍是按以前的模式運作,似乎像沒事發生過一樣。
市場短期內未能找到替代方法,不代表在較長期間亦無法調節。經金融海嘯一役,各國已認識到評級機構的威力及其真面目,絕對有動機趁三大公司根基被動搖之時,扶植出自己的評級平台作抗衡,打破三大的壟斷局面。

評級機構難再壟斷

在這「天時」之下,最能佔據「地利」的,大概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參與者。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家評級機構共同組建的「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剛於上月25日在香港正式成立,而國產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則於7月初啟動歐洲分部「大公歐洲」,似乎都有「立足大中華,放眼全世界」的企圖。
然而,在標普出事後,市場將會越來越重視評級機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而在「取信於人」這方面,中資機構並無任何優勢,大公國際或世界信用評級集團未來能否做得到、做得好,我拭目以待。在此之前,范太還是不要對這些評級過份認真好了。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