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覺醒市民果斷上街

環保意識覺醒
市民果斷上街

江門市民果斷上街遊行,而且官方與民間並無過激的肢體衝突,這兩點是本次江門反核鬥爭中值得注意的亮點。
近年來,因為環保意識覺醒,內地一連發生多起市民上街示威、反對大型工程興建的事件。但是專門研究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廣東行政學院副教授程雨燕,曾指出這類事件一般都有較長的醞釀和持續過程。內地媒體《財經》去年底的調查顯示,環境群體性事件,從項目啟動到發生群眾上街一般都有兩年以上的時間。這是因為反對者會先從建制內的渠道表達不滿,最終才會選擇街頭行動。

「對政府信任降至冰點」

但本次江門事件,從3月底「靜雞雞」確定選址江門鶴山,本月4日才由江門市政府官方網站公示「徵求公眾意見」十天。到12日起連續三日爆發群眾示威,地方官方宣佈取消計劃,明顯快於以往。當地最大的論壇「江門城」有網友解釋稱:「根源其實不是大眾知識有限,而是對政府和公知們的信任已經降到冰點。」顯示江門人對依靠對話解決問題並無信心,因此一動手就是大規模的遊行。在「群體性事件」一票否決官員升遷的壓力之下,政府對此也頗為忌憚。
此外,本次事件中江門政府的反應也較為克制,不僅官員敢於深入群眾中溝通,而且政府慎用警力,未曾聽說雙方有激烈衝突。希望這種官民關係也能成為未來的常態。
北京《財經》雜誌/《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