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ICU)護士人手曾缺得要減掉四張病床才能運作;但近幾年又成為ICU典範,醫護爭着要來工作,病人康復率越來越高。在這病房工作了31年的部門運作經理蕭碧儀,經歷過最壞與最好的時代,樂觀面對沉重工作,以親切笑容安慰病人。明年元旦日退休的她獲頒長期服務獎,對她來說,幫助病人是件最幸福的事。
記者:陳凱迎
在1972年,剛中六畢業的蕭碧儀本想當個空姐,卻考上瑪麗醫院護士學校,每天要背誦艱深的英文醫學單字、面對屍體兼要清理病人排泄物,同學一個接一個退出,她還是繼續捱,因做護士原是母親的心願。轉眼間,蕭在瑪麗過了40年,其中四分三的光陰貢獻予ICU。
她是首批到英國進修深切治療的護士,曾與黎青龍、范上達和盧寵茂等大國手交手,也照顧過全港首對非血緣活肝捐贈的夫婦。
回想80年代的瑪麗ICU,她最深印象是隆隆響的輔助呼吸儀器,「直情似洗衣機咁嘈」,整個病房四面是牆,只有門口有小氣窗,「病人都唔知出面係日定夜,只聽到機器聲,加上藥物影響,會出現好多幻覺」,醫學界將這情況稱為「ICU綜合症候群」,病人會變得躁狂或神情呆滯。後來,ICU由瑪麗正座四樓搬到二樓,大部份病房都設有落地玻璃窗,原來是蕭有份爭取。
稱幫到人最幸福
ICU病人的家屬總說看到蕭就安心,她卻慶幸自己有機會幫助別人,稱幫到人最幸福,「鼓勵個家屬摸吓個病人隻手、清潔吓,佢哋都已經覺得自己有啲嘢幫到個病人,心情會好好多」。電視劇經常將ICU設定為憂傷死別的場景,這裏實際上卻是「九生一死」,接收的病人絕大部份都有機會康復,陪着病人在這條路上踏前每一小步,也讓蕭姑娘相當幸福。
蕭碧儀形容現在是瑪麗ICU團隊精神最好的時候,她寄語後輩:「要多用眼睇,多用耳聽,留心病人每個需要」。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