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然後就拜拜了 - 西西

蘋果樹下:然後就拜拜了 - 西西

打開一部小說,首先會碰到故事的敍事者。這個人可以自稱我,可以改稱他、她,甚至你。手上剛讀完的這本書,敍事者自稱「我們」。因為每次有人說話,都是幾個人一起發聲,或者報道事件。「我們」是芝加哥一間廣告公司的員工,每天在一幢六十多層高的大厦中上班,第五十九層的辦公室不是開放式的,而是在空濶的樓面內分隔出十多間工作室,另外有會議室、影印室、郵務室、廚房、茶水吧和洗手間。規模不小,職員的薪水很高。每個人有獨立的工作室,可以自由擺放飾物、海報之類。目前,共有十四位職員在這層樓上班。人數不多,但有人的地方往往就有是非,總會有人自以為高於他人,或者彼此看不順眼。廣告是靠腦袋工作的,講時尚,求創意,所以,職員往往花許多時間在等靈感,在走廊踱步,到同事的工作室交換八卦情報,發表時評,吐吐怨氣,例如:這是什麼爛地方,居然只有一部電動削鉛筆機,要和某某合作,真是討厭,等等。
辦公室的大小新聞,都由「我們」來描述,「我們」並不固定,可以是甲和乙,也可以是丙和丁,總之是一個群體的聲音。最近,埋怨的聲音減少,因為出現了蓋過一切的強音:公司要裁員了。老實說,公司縱有百般不是,卻沒有人打算離開。因為最大的打擊,還是失業,尤其是人到中年,更加不易轉行。裁員的消息可是真的,人人自危,然後,當經理患病入院,公司就解體了。
公司結業,員工不得不各散東西,也就有了不同的際遇。其中一個,離職後寫了一部小說,邀請舊同事參加他的新書發佈會。失散的臉面又重聚了,除了去當兵和失去聯絡的例外。從前被人看扁的一位,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老闆,老是譏諷他的高級職員如今竟是他的僱員;一直擔心失業而患上抑鬱症的人自己開了園藝店,替人打理草皮,生意好極了;一對偷偷發生戀情的男女同事成功結婚。「我們」重聚,反而異口同聲懷念起當年一起工作而彼此仇視的日子。既然自願成為刺蝟的一份子,為了享受溫暖,就得忍受彼此的針刺。
校園小說、成長小說、流浪小說,名目真多,還有一類,是所謂辦公室小說,又稱職場小說。辦公室,是群戲的場景,這場景把「我們」湊集,再輻射出去,錯綜糾葛,離離合合,從有到無,從實存到回憶。電視長劇常常利用這種場景,分配不同的角色,演不同的戲。作者約書雅.費瑞斯(Joshua Ferris)在廣告公司從事文案創作多年,寫下了他在廣告公司的所見所感:《然後,我們就拜拜了》(Then We Came to the End)。職場中人讀來,應有共鳴。如果採用這小說的視角,以及喋喋不休的敍事,可以拍一部充滿創意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