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中國金融經濟改革,已到了瓶頸發展的轉捩點,外圍形勢多變,亦令人民幣國際化需提速加快,要「撻起」國際化引擎,更大「馬力」的試點中心,自必應國策需要而生,故近日屢傳已獲中央批核,正待細則出台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雖惹各方揣測,但對其終極來臨,市場並不意外。
分析相信,儘管要在境內劃地為界,籌設離岸試點,技術操作及防險難度,不容低估,惟方案一旦能成功突破資金跨境流動限制,上海所能展示的試驗力度速度及闊度,肯定較香港來得直接凌厲。
無論自貿區細則是否短期內有公佈,或以徵詢意見稿形式下達文件,中央加快推動離岸人幣市場的決心,昭然若揭。上周五中證監便將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由本港拓展至新加坡及倫敦,為擴大資本及離岸市場「注入新的活力」;而早前人行亦簡化跨境人幣業務政策。
資本賬開放料成亮點
打着自貿區旗號的浦東方案,不僅被視作將來中國可能涉足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多邊自由貿易談判的籌碼,或實現境內通向法制與國際接軌的試驗平台,方案內藏更大亮點,是資本賬開放及利率市場化等多項突破性實驗傳聞。
有人認為滬自貿區不外乎前海版續篇,前海亮相至今,拖拉一年,細則仍有模糊,其他省市「攝位」分羹之舉,何足懼哉?猶記得去年七.一中央送禮,前海方案尚要夥拍香港,以相輔相成姿態出台,惟放眼上海,自提方案上報國務院,旁人無緣置喙,足見其力量不可與前海同日而語。
自貿區絕不是前海版後續,是「上海版的香港」模式,只要能解決技術操作及跨境流程,如怎樣圈定自貿區內註冊企業,打開資金融通與海外對流交接,如何審核區內銀行,持有在岸及離岸價單位的兩盤賬項,在可控風險額度內,實現區內資金自由劃撥,及資本賬滙進滙出,上海發揮的試點威力將遠超香港,此亦是金融界最引頸期待的。
分析指,當前形勢與80年代初,全國人大確立試辦經濟特區的做法相似,讓上海自貿區先行,天津廈門等省市陸續而起,不同形式的離岸人幣業務,在試點區內遍地開花;而早有雄厚金融市場根基支撐的上海,在期貨商品、衍生工具以至更大程度開放下資金兌換進出,皆宜作深度試行。
港「慢步行」 宜力爭主動
本港擁有全球最大人幣資金池,有先行者優勢,但作為離岸中心的實驗功能,近年有步履蹣跚之嫌。有意見謂,在促進國際化及跨境創新業務貢獻上,香港「行得不夠(內地)政策需要快」。本地離岸人幣產品,至今仍以存款債券及相關結構工具為主,內地政策如RQFII批下來,需等市況配合吸引足夠參與者問津,才能起動,不像國內政令一出,「由上而下」一呼百應來得快。
人幣市場雖非零和遊戲,「餅大人人有得食」調子仍可高唱,但人家覺醒,自身豈能獨醉?面對內有上海天津等冒起挑戰,外有獅城倫敦等夾擊隱憂,本港已形成的離岸中心業務優勢,「冇被分薄係冇可能」。市場指,香港須居安思危,人幣產品一定要加速多元化,在政策執行上,儘管開放議程,權在中央,但港方亦要主動,參與政策制訂的倡議工作,要形成跨部門協作平台,向中央提交配合國策的總體方案,而非割裂式摘取小恩小惠。
上海自貿區,到底在自由流通度能有多大突破,仍待揭盅,或者正如市場打趣說,倘一貫不受當局認可的境外媒體,亦能立足區內並實現資訊流動無阻,想必是打響區內自由度招牌的最佳明證!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