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太極緩痛症練肌肉

水中太極緩痛症練肌肉

【本報訊】太極為中國傳統運動,有增強手眼協調及促進平衡的功用,但對於有腰背痛、退化性關節炎等患者,又扭腰又舉手,一招一式都痛入心。大埔那打素醫院將水療與傳統太極結合,讓患者在暖水池中耍太極,利用水的浮力及阻力特性,在鍛煉肌肉的同時,鬆弛肌肉及舒緩痛楚。
記者:嚴敏慧

大埔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於○八年,率先在公立醫院引入「水中太極」作為物理治療方法,已有逾四千人接受治療。部門經理劉永強表示,水中太極在歐、美、日等國家,已廣泛用於康復治療,他更特別到美國修讀相關課程,把理論帶回醫院教導物理治療師,更開班給病人做治療。
該院一級物理治療師張展庭表示,由於水療能鬆弛肌肉、活動關節及舒緩痛楚,而太極則能增強手眼協調、促進平衡力、減輕身心壓力及調節呼吸,結合水療及太極的水中太極,將兩者的特性融合,兩種運動的好處直接提升。

借浮力輕鬆活動關節

該院的水中太極招數,以楊式太極動作為基礎,加上日本及美國常用的「水中Ai-Chi」招數,改良成為一套獨特的「水中太極十一式」,保留雲手等傳統招式。劉永強表示,中國太極着重重心轉移,招數簡單優美但要配合呼吸,Ai-Chi則較為機械性,經常要前後左右活動。
張展庭表示,水中太極簡單易學,適合腰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切換手術後病人,以及防跌訓練人士,並且沒有年齡及性別限制;水療池最深只有1.3至1.4米,就算不懂游泳也可參與。
「病人喺陸地做運動會好痛,但水裏面有浮力,關節活動冇咁辛苦,水嘅阻力又可以做到鍛煉肌肉效果,攝氏三十三至三十四度嘅池水會令肌肉鬆弛,耍太極會冇咁痛」。張展庭補充,每次上堂都會以小組形式進行,配以柔和音樂,若病人情況較嚴重,物理治療師會個別指導。

助腰痛病人行得更遠

部門早前與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合作,就水中太極成效進行研究,共有八十名腰痛三星期以上病人參與。結果發現,經過六周至八周的水中太極治療,病人步行持久力、平衡力、腰背深層肌肉都有進步,痛楚則有舒緩。例如六分鐘步行測試中,水中太極組的病人能步行四百零二米,而控制組病人只能步行三百四十三米。
不過,張展庭表示,病人若有心臟病、皮膚病、血壓不穩、香港腳及有傷口等,均不能參與水中太極班。每次下水前,病人都需要量度血壓,糖尿病病人更要量度血糖,以免血糖過低會在池中暈眩,產生危險。現時多間公立醫院的物理治療部都有提供水中太極治療,物理治療師會根據病人情況再作轉介。
劉永強表示,水療結合陸上運動用於物理治療中效果理想,除水中太極Fusion(新派)治療,現已發展到「水中瑜伽」治療,對改善痛症效果同樣不錯。

簡易五式

【大鵬展翅】
前後腳弓字步企,身體向前攬水後雙手打開伸展

【和諧相稱】
單腳向前提起,然後慢向後踢,雙手向前,保持數秒

【單鞭下勢】
單腳踏出,插下,單手向橫打開,換腳重複動作,猶如向前行走

【優雅接納】
前後腳弓字步企,雙手向前伸直,前腳向上踢,雙手向後撥

【雲手】
手向前微曲,一手上一手下,重心坐低,兩手向橫撥水並轉腰

示範︰二級物理治療師袁清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