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蒙頂山的雲霧 - 鄭培凱

鄭培凱:蒙頂山的雲霧 - 鄭培凱

離開成都,在高速公路上開了一個小時之後,突然暴雨傾盆,眼前一片迷茫。老霍說,雅安這一帶雨多,號稱雨都,下雨是常事,一會兒就會停的。反正我們先到名山再說,雨停了,我們就上山,總不會一直下個不停吧。他那口氣有點猶豫,聽起來不怎麼樂觀,看來今天能不能登上蒙山頂峯,很是個問題。很快,我們就到了名山出口,下了高速。鬼使神差的,雨勢居然弱了。小張聯絡了蒙山茶葉博物館的館長,說不要進城,沿着縣城外圍的公路往前開,他就在蒙山腳下的牌坊那裏等我們。等我們開到牌坊的時候,看到館長手提着雨傘,站在路邊,悠閒地抽着煙,雨已經完全停了。
館長說,你們運氣真是不錯,這雨已經下了一整夜,到現在至少十二小時了。你們一來,居然就停,可真是老天爺給面子。山上一定還是雨霧籠罩,視線不明,不過只要不下大雨,走在石板鋪的山徑上,還是安全的。我們跟着館長的車,循着蜿蜒的盤山公路,行駛在霧濛濛的山中,好像進入了鴻蒙未開的原始叢林。車行到半山腰,居然有個收費站,上面標着每人收費六十元。館長向守衞叮囑了幾句,我們就跟着開過,沒收費。一會兒就到了博物館,停車之後,館長跟我們解釋,說地方政府把整座山包出去,給一家公司,開發旅遊,還建了纜車直通山頂的天蓋寺,因此要收門票。博物館設在清代的古建築禹王宮,原來就在山上,所以公務人員免費,你們來參觀當然也是公務,也免費。把蒙頂山包給私人公司,聽來有點不妥,但是,因為收費高昂,上山的人也就相對減少,卻出現環境保護的效應,倒是始料未及的。
其實,不久前的雅安地震,震塌了禹王宮的屋頂,博物館成了危樓,無法參觀博物館。館長說,只能乘纜車上山,看看天蓋寺,以及震塌的明代石牌坊。蒙頂山茶在唐宋時期蜚聲全國,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俗諺,因此,這裏的茶葉博物館建得也早,卻一直得不到地方政府足夠的支持,很少人知道。後來建起的杭州茶葉博物館及安溪茶葉博物館,反倒是聲名鵲起,完全掩蓋了蒙頂茶在中國茶史上的地位。他還說,有些茶史學家認為,蒙山是中國最早種茶的地方,在西漢時期就有仙師吳理真到此種茶。寫《茶葉通史》的陳椽在一九七八年來此考察,看到地方文獻的記載,就斷定這是「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地方」。
我問館長,你真的相信這些說法嗎?館長笑笑,說權威專家這麼說,地方領導也這麼說,你要我怎麼說?反正是仙師吳理真種的茶,我們博物館也沾點仙氣吧。老霍是考古學家,就說,仙氣我搞不懂,有沒有考古文物的證據呢?有沒有古文獻的記錄呢?館長說,考古證據是沒有,但是有光緒年間的《金石苑》,記載了一通宋代的碑記「宋甘露祖師像並行狀」,可算是文獻證據,陳椽就是依據碑文做出的結論。我說,宋代的文獻記載西漢的事迹,時間上相距一千多年,又是孤證,最多只能當作傳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怎麼可以當成信史呢?館長是明白人,只好苦笑。
他說的文獻資料,我以前就讀到過,行狀的內容是:「師由西漢出,吳氏之子,傳名理真。自嶺表來,掛錫蒙山,植茶七株,以濟飢渴。宋代京師敕張、秦樞密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一日,峯頂掛錫橐井,忽隱化井中,寺(侍)者覓之,得石像,遂負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時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應,以至功名、嗣續、疾疫、災祥之事,神水無不靈感,是師功德有遺之也。故邑進士喻大中奏師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賜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像。時紹熙三年(1192)二月二十六日,勒石於名山縣蒙頂山房。」讀讀碑文就知道,根本是宋代的民間傳說,屬於神話之類,講的不是歷史事實。
先看看吳理真的出身,說是來自嶺表,掛錫蒙山。這是甚麼意思?就是說,吳理真是嶺南的和尚,遊方到蒙山。可能嗎?西漢的時候,嶺南就有了佛教的僧徒,跑到四川去種茶?如此顛覆中國佛教史,改變了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路徑,是從廣東傳到四川,而非從西域傳來,況且還遠遠早於正史記載的東漢,未免是天方夜譚了吧?更厲害的是,西漢的和尚還一直活到宋朝,能夠像張天師一樣,入定求雨,天降甘露。後來就隱化入井中,變成石像了。你信嗎?大家笑着說,假如茶史權威陳椽還在世,大概會回答,你們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是信了。館長說,我們就不管史實了,就當是傳說吧,反正領導相信就好。我們上山去參觀吧。
纜車穿過雲霧,向山頂攀升,纜車道兩旁是葱葱鬱鬱的樹林,夾雜着一些看不清的山花。前方朦朦朧朧的,雲霧中篩下微弱的天光,讓你覺得真有登天之感。不一會兒,到了山頂纜車站,再攀登一段石階,就看到一面山門,隱隱約約,飄忽在雲氣之中。走近一看,山門正中兩個大字,端端正正的隸書「蒙頂」,兩旁是隸書楹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沒有落款,字體雖端正,卻不耐看,有點像電腦打出來的,既無靈氣,也無仙氣。穿過了山門,景色卻陡然一變,有一片兩百平方米大小的平台,向左右伸延,周圍一圈參天的銀杏,十分壯觀。館長說,這一圈銀杏,共十二株,每株都兩三個人才能合抱,很有些年頭了,植物學家說,總有上千年的歷史,也就證明平台上面的寺廟至少始建於北宋。考古學家點點頭說,這個我信了。
現在的寺觀是文革之後新修的,廟上的匾額是「茶神殿」,裏面供的菩薩不是一般所見的,而是吳理真,說是茶神,上有橫幅「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倒有趣。我們瞻仰了一番,繞到山後去看甘露井。路過明代的石牌坊,停下來看地震劫餘的麒麟浮雕。館長說,這次地震,蘆山受創最深,蒙山還算好,沒死人,可惜是有些文物古建築受損。這塊麒麟浮雕石板,原來是架在石牌坊正上方的,一震就摔落下來,還好上蒼保佑,整塊石板沒有裂開,還完完整整的,以後還可以安放回去。石牌坊仍然屹立無恙,右上方門欄刻着「一瓢甘露」四字,左上方則是「蒙霧聚龍」四字,都有現代紅漆描摹的痕迹。再往前,就是甘露井了,也就是傳說吳理真隱化的所在。旁邊立有三塊碑,最大的在井的後方,橫書篆字「甘露」,另外一塊橫碑立在左側,楷書「龍井」,看來像是近代新立的。還有一塊豎立的碑,楷書「蒙泉」二字,年代似乎比較久遠,至少那筆勢可觀,結體嚴整,勁道蒼虬。
蒙頂的山徑修得十分平整,都是石板鋪地,雖然是雨後,卻絲毫沒有泥濘,走起來一點也不費事。只是雲氣瀰漫,似霧似雨,朦朦朧朧,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翻過一面山脊,到了一處石欄圍砌的茶園,館長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皇茶園」,裏面圍了七棵茶樹,就是吳理真手植的七株仙茶。我們看到旁邊立了個解說牌,就圍過去觀看,上面標着「皇茶園」,解說詞如下:「相傳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50),邑人吳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面積為十二平方米。《名山縣誌》載:『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上清峰茶園七株皇茶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謂曰仙茶。』……蒙頂茶自唐至清『年年歲歲,皆為貢品』,一千多年從未見(間)斷。據史證可考蒙頂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皇茶園是蒙頂山作為世界茶文化發源地的有力佐證。」
小張指着茶園中茶樹,問說怎麼這七株茶都這麼矮小,看起來年歲不大嘛。又指着其中一棵茶樹說,這棵茶樹不是已經枯死了嗎?還能救活嗎?老霍笑着說,仙茶嘛,枯的只是表相。你是肉眼凡胎,看不到仙茶的精神,已經脫胎換骨,隱化到山下另外一棵茶樹上去了。明年把那棵轉世的仙茶移植過來,就依舊是七株仙茶,不要說二千年了,將來三、四千年都會延續下去,而且「不枯不長」。館長也不說話,只是微笑。霧氣飄過來,籠罩了皇茶園,也籠罩了我們的身影。蒙頂山上,影影綽綽的,好像一切都染了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