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最基本的基本功,是打結。
一台大手術,動不動要用上幾百個結。微絲血管出血,可用電凝止血,稍大的血管,要結紮之後才切斷。只要數百個結之中有一個鬆脫了,都可以引起大出血。
結紮血管最常用的結,是大家都熟悉的平結。外科醫生必須學懂如何單手打結,最好是訓練到左右手都能單獨打結。手要輕,結要四平八穩,力度要恰到好處,在打結的過程中不能拉扯,以免撕裂血管。在傷口表面的結容易打,但要能在腹腔的深處打個保證不鬆脫的結,卻要花一番苦功。
有志修讀外科的實習醫生,手邊都有一卷線,一有空就不停手地練習打結。打結可以用鉗子,但沒有手感,不及靠手指打結靈活和牢固。為了模擬在傷口的深處結紮,還要把線固定在小罐子內,鍛煉用食指把結推到罐子裏面。手術時用的線有很多種,黑絲線最不易鬆脫。傳統的貓腸線(catgut,其實是用羊腸製成)可被人體吸收,但較易引起發炎。近年更有林林總總的合成物料,強度和抗炎的能力都比自然的物料優勝。
結打好後剪線頭的工作是助手的責任。線頭留多長也有講究。若是傷口要拆線的,線頭要留長些,方便拆線。長度該是剛好兩針之間的距離稍短一些。留在人體裏的線頭越短越好;留在體內的異物越多,發炎的機會越高。但線頭剪得太短,結卻容易脫落。
初入行時,上枱替師兄們剪線頭,總是戰戰兢兢,恐怕笨手笨腳地扯斷縫線,或一不小心剪掉了剛打好的結。還記得當年為大師兄剪線,耳邊不停只是「太長」、「太短」、「太長」的批評,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小聲問︰「多長是最合適?」大師兄頭也不抬,說︰「一點二毫米就差不多了!」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