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在二萬到四萬間 - 彭浩翔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在二萬到四萬間 - 彭浩翔

自從幾年前開始有了微博後,多了和年輕人互動,不管是香港還是內地,我認為這是好事,因為平常做創作,大多是單向交流,聽不到受眾聲音,但在網絡世界接觸容易,回饋也夠即時直接,所以可以對許多年輕網民有更多的認知。

說來其實也很無奈,我們做創作的,特別是電影,主要消費群就是年輕觀眾,可是當一個人到了某個年紀,生活過得不一樣,一定程度上就會開始和當下年輕人脫節。但還要創作些讓年輕人願意花錢去買票的東西,技巧當然可以彌補一部份疏離,但畢竟創作是當下的活動,自然要貼近世情。

幾年前開始有了微博後,多了和年輕人互動,我認為這是好事。

收到一大堆應徵信

也許有部份創作人或評論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他們不屑和年輕觀眾交流,認為創作是自我的。但大衞馬密(David Mamet)在《導演功課》(On Directing Film)裏說得好,他說如果認為當代藝術是不需要被觀眾喜愛的,他只能告訴對方一句,趕快長大吧。雖然有些藝術成就高的電影是較曲高和寡,但這不代表每個票房失敗者都有藝術成就,這個得要分清楚,不能每次都以此作擋箭牌。
而要是不跟當代年輕人交流,很多時候你會察覺不到自己和群眾的疏離。溝通不代表媚俗,了解受眾也不代表失去自我。交流只是嘗試去理解,不一定要認同年輕網民的觀點(相信我,要是有看我微博的,便會發現許多時候我都不認同)。
說起來,自從開通微博後,也公開通訊電郵後,收到最多的就是求職電郵。不知是不是因為許多人都是互聯網長大的一代,因此跟人直接交流的機會不多,形成了一些不懂世情的誤解。
記得有次我在網上說起我在請助理,之後收到一大堆應徵信,有些是讀者或影迷比較熱情,許多甚至願意不要錢來當助理。坦白說,我不大希望是這樣,因為要是你真的不要錢,我反而會不好吩咐你去幹活,給你太辛苦的工作又好像不大對勁,而且把粉絲變成同事,會牽涉太多個人情緒,在公司待得久了,我恐怕就得失去一個粉絲。

大衞馬密在《On Directing Film》裏說得好,他說如果認為當代藝術是不需要被觀眾喜愛的,他只能告訴對方一句,趕快長大吧。

認為自己值多少錢

話說回來,當然也有真的求職者,可是許多時候收到的求職電郵都很奇怪。有次其中收到一位求職者的電郵,在詳列了自己的學歷和工作經驗,他在最後的薪金要求一欄寫上了二萬至四萬之間。我覺得很奇怪,為甚麼他會寫上這樣的一個薪金要求,不是說金額的多與少,而是在求職信中,你對自己的薪金要求之差幅,怎可能是100%的波幅。因為以僱主的角度來想,這個人到底認為自己值多少錢呢?是二萬?還是四萬?或是最好有四萬,但二萬也可以嗎?還是其實值二萬,但你夠儍給我四萬,我就賺了?更重要的,不是金額之多寡,而是你讓人感到你對你個人價值之不肯定。
我在微博上討論起這位求職者,卻惹來不少年輕網民的反駁,他們認為這個邏輯沒問題,這表示他覺得自己值四萬,但因為很希望得到這個工作,所以不介意把月薪調降至二萬。
但要是真的這樣,我建議你直接寫二萬,在得到面試機會時,再去說明過去薪金其實是四萬,但為了爭取這個工作,才要求二萬,日後要是工作表現良好的話,希望可得到調整。而不是這樣直接在求職信中寫上二萬至四萬。因為其實多少都沒關係的,想清楚自己的價值,你認為自己值二萬或四萬都可以。
許多時候,不同年代的人在價值觀上之誤解,從來都存在,但我總認為互聯網這世代加深了大家的隔膜,因為好像與世界接通了,但實際與人交流的機會反而不多。因此,我並不奇怪會有這個提出二萬至四萬的男生,反而驚訝在微博上提出後,會有這麼多年輕人為他和這事作出反駁和辯護。其實我不是在參加辯論比賽,所以沒必要去說服對方,我只是想告訴大家,站在資方立場上的思考模式而已,要是你堅持以這種方式去寫求職信,沒關係,請繼續,但你會發現,為甚麼得到面試的機會總是這麼少。失去機會不可怕,但不知道自己失去機會的原因,下次就沒法改善自己,因此在收到這類求職信件時,我還是願意在微博上跟大家討論一下的。

我不奇怪會有這個提出二萬至四萬的男生,反而驚訝會有這麼多年輕人為他和這事作出反駁和辯護。

聊天胡扯結集成書

我有強迫症,而處女座更加深了這強迫症的程度,因此在網絡上發過微博後,過了一段時間,又總忍不了要去刪掉。幸好公司助理夠細心,總會在我隨手發過微博後,趕緊把它存下來。記得前年出版社來追問新書的時候,助理就提出,不如把這些在微博上跟人聊天胡扯吵架之碎碎念結集成書。結果成了去年的《嘴賤是怎樣煉成的》。
今年出版社的編輯主動提出把過去整年的微博結集,他們又認為《蘋果日報》這專欄讀者夠多,於是着我婉轉的推廣一下。但我坦白告訴你,這書裏面都是些我平時嘴賤的調戲和罵人,沒甚麼實際營養,只能用來打發一下時間,要是經濟有壓力的朋友,真心的,沒關係,千萬別買(編輯大人,這也算是婉轉地推廣吧)。
也順帶一提,我將會為新書《嘴賤是怎樣煉成的2.0》,和陶傑做一個對談會和簽售,題目為「飛虎決戰光明頂」,於7月18日晚上7時15分至9時15分,銅鑼灣希慎道的誠品書店裏進行。也不瞞你,其實題目都是瞎編的,內容是講甚麼,根本沒半點構思,到時大家要是有甚麼問題,就直接提問,我們胡亂地作答吧。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逢周六刊登

出版社來追問新書的時候,助理就提出,不如把這些在微博上跟人聊天胡扯吵架之碎碎念結集成書。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