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青色的牛。
所有的牛都是棕色的,唯獨我,綠得嚇人。
那綠色越看越張揚、越看越刺眼,棕色的牛群受不了,一起向我爸媽施壓:「哪有牛是綠色的?塗上棕色!」爸媽大吵:「她本來就是綠色啊!」爸爸說,媽媽反駁:「綠色以後怎生活?為她好,一定要變色!」兩人打起來,媽媽流出來的血,竟然是青色。
媽媽,原本也是青色的牛?
這是「文藝復興」剛剛舉行的夏令營,其中一個演出作品。「文藝復興」在去年六月由黃耀明及韓寒等成立,隨即在兩岸三地的藝壇放火,今年這夏令營收了八十位18至30歲的年青創作人,在六日、五夜一起「困獸鬥」。
我被邀請出席營內的研習班,但一去就不願走;小組導師名單好厲害,居然有馮美華、潘達培、鄧小樺及黃大徽等,都是我城亮眼的創作人,竟然抽得出時間待在營裏幾天幾夜帶學員。
早上分組的研習班,請到許知遠、陳果及龔志成等;而下午的「大講堂」,講者包括陳冠中!我去那天的「大講堂」,有黃耀明、周耀輝及張鐵志等,各人都準備了PPT認認真真分享音樂如何改變了自己,很有啟發。看見晚上播放紀錄片《三生三世聶華苓》兼有導演分享,當然留下來,意外看到學員自由報名的「開放舞台」。
年青人拿着結他就走上台,自彈自唱自己的作品,清新可喜;短片有風格,節奏明快有趣;寫了新詩?當眾朗誦。有三個年青人,彈結他的突然忘了前奏,期期艾艾,但吹色士風的一加入,開始有料到,然後那女子放聲唱,嘩,好音樂!這也是「文藝復興」秘書長兼夏令營項目統籌柴子文,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那晚我去送講者離開,回到營地已經半夜一點,但這三個人就在露天戲場即興玩音樂,他們原本都不認識的,但碰在一起火花四濺,半夜,昏黃燈光下的音樂創作,聽到真的好開心。」
柴子文坦言夏令營的設計原本相當理性,看作品、挑選影片、文字及音樂都有一定表現的年青創作人,並把這些不同媒介的組合在一起,八人一小組,還特地加入有興趣文化政策的學員。研習班目的是加強專業知識、大講堂希望啟發思想,然後由資深導師引發創作:「可是年青人走在一起,自動就有創作、有生命,好大驚喜!」他說。也許是因為起碼有一半學員,已有實際工作經驗,明白世界艱難,益發珍惜這次的機會。
感人時刻還有音樂人黃靖到來。黃靖一彈結他,馬上就一堆人圍着,各自拿着小提琴、色士風、結他、敲擊……幾個小時後,樂隊「黃靖及十二門徒」便在開放舞台演出,相當精采:「很意外,大家都說香港樂壇水平好低,但聽到這些,點解咁犀利?好好喎!」柴子文說有位學員入選的是影片組,突然也能拿出結他,並用潮州話填詞,自彈自唱。
「香港人與人密度好高,但好疏離,很難得可以有機會發表創作,然後讓不同媒介的創作人交流對話,一起創作。」他不禁慨嘆。我特地去看最後一晚的「作品滙演」,十組學員的作品融合影像、音樂、文字,還有劇場、舞蹈,大部份的作品都相當有感染力,並且結構完整,讓黃耀明、陳冠中及黃志淙等評審相當感動——才幾天便拼湊出如此水平的作品,不容易,營裏最常聽到的說話是:「不夠時間睡啊。」
這夏令營結束後,隨即開始資助計劃,鼓勵年青人在八月底前交計劃書繼續創作,作品可以是不同類型的創作或政策研究,「文藝復興」並且安排了導師跟進一年,像音樂的導師是黃耀明、郭啟華,學術顧問有陳清橋、馮應謙、朱耀偉及Professor John Nguyet Erni。名額不限,而資助金額最高可達十五萬!
簡直妒忌:如果寫一本書有十五萬——我寫一本書都沒有十五萬!「點解可以咁好?」羡慕死了,但隨便問營內一個工作人員,都答得理直氣壯:「培育年青創作!」
青色的牛,最後去到一片青草地,可以安心留下,開始創作。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