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不同人,對「微電影」定義都有不同解釋,來到現在或者只是方便製作人宣傳影片的層次。不過,聽過以下被訪者的話,小記深信不論用上哪種形式或規模,「微電影」只是人生中的一頁,藉此引起的種種才是最重要。
記者:蘇家華
攝影:陳永威、許有達
每集故事 環環相扣
眼前的被訪者——麥曦茵,未到30歲,但已得過金像獎最佳編劇,對比不少同業實在走得很前。阿曦跟IVE資訊科技學科合作的微電影《It's青春》:「當中沒有所謂限制,唯一要求是需要提及IVE課程,及對白中需透露課程內容,所以在各篇主角設定,都會講他們就讀不同課程,例如雲端應用及遊戲開發等。」
《It's青春》主要圍繞年輕人的校園故事,而身邊的年輕演員,已經是源源不絕的香港青春劇題材:「拍攝Style會繽紛、陽光一點,故事設定上的情節,像偶遇、朋友之間爭吵,但最後和好如初等,或者是大家經歷的事情;敍事角度亦有別於我以往獨立成篇的微電影,各篇主角也會在其他篇章上出現,令各篇有環環相扣的意味。」好像《夢想》篇的溢濠飾演《愛情》篇林耀聲(Sing)的同學,以及《愛情》篇的王敏奕(Venus)和阿Sing也會在《親情》篇大玩手機遊戲。
簡陋器材 享受演戲
Sing、Anjo和另一女角Venus曾參演阿曦五年前首齣執導長片《烈日當空》;問到阿曦今天的拍攝心態跟《烈》時有甚麼不同,她覺得:「以前要跟演員一齊行,現在要一起跑,不敢怠慢。」
三位演員也覺得,對比五年前及現在,大家處事更成熟,也更了解電影製作及喜歡電影。就如朋友們一起工作及努力,令過程變得更自然和好玩。
電影起用不少新面孔,阿曦則知道:「他們早前已拍攝其他港台劇及電影,而且我也想證明他們是能夠演戲,於是讓他們在微電影中有角色能夠發揮。」她還於今年成立Dumb Youth公社,強調沒有大財團支持,而且拍攝器材方面也以一般的攝錄機或單反為主。只是深信大家可以從中一展所長,找到應走的方向。完成訪問後,覺得她還有的,是不少人沒有的使命感。
Profile
麥曦茵曾執導《烈日當空》及《DIVA華麗之後》,憑《志明與春嬌》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現為Dumb Youth公社社長,被譽為香港電影新世代希望。
同場加映
《It's青春》共分四集。首三篇現已上載於Dumb Youth YouTube專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http://www.youtube.com/user/TheDumbyouth?feature=watch
美女喪屍 電玩微電影
伍公子、達哥一類的電玩旁述片段,大家或者看了多遍,但市面還有多一個選擇,而且還要是美女的Kali主理。喜愛打機的她,約一年前跟本地遊戲網站GameOverhk,合作拍攝電玩微電影,是首批拍攝電玩微電影的女Gamer。當然,資源有限,器材配備應及不上麥曦茵導演的專業定位,但誠意絕對搭夠。
Kali謂自己喜歡打機,而且喜歡那隻Game才會設計劇本拍攝:「之前拍攝的《喪迷》蘊含舊式港產片元素,以及中港政治的無奈。」因此能夠開心Share是十分快樂。她也沒有特別期望影片會得到很大的迴響,只要不令人覺得「打機是很宅、很毒!」可從中帶出正面訊息便很開心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