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就撥款拓展堆填區所引起的風波,實在令人擔憂。現有堆填區將會飽和,拓展或建新堆填區乃一個不爭的公眾利益課題,可是執行時在地區和選票的壓力下,導致政府撥款申請遭否決,主因就是地區組織及區議員一系列的行動,使立法會議員投反對票,而導致動議未能獲大多數通過。
議員為箍票而反對
當整體利益與地方利益有衝突時,地方利益應讓路給更重要的整體利益,但在社會日益政治化的情況下,往往因為保護選票而出現短視的現實政治,使一眾議員為了箍票而投反對票。
從近期將軍澳堆填區的擴建、屯門及打鼓嶺堆填區前期研究的撥款動議遭受的衝擊可見,即使有逼切性的整體公眾利益方案亦停滯不前,而今次值得驚訝的是,一眾問責官員竟坦率地公開承認對法案的通過沒有信心,好像已習慣接受現實。
本人在將軍澳有年長近親,常到該區探親、購物、用膳等,好像從未嗅過堆填區的異味,住在該區的親戚亦有同感。他們當然不會出來示威或絕食去支持擴建,但畢竟當整體公眾利益有需要時,大多數亦會默許讓路,可惜在今天的香港,此情不再。
東北發展 「人事」複雜
同樣地,發展新界東北去解決住屋問題,方案所涉及的「人事」和「利益」,關係複雜,縱橫交錯,高鐵徵地付出的破紀錄天價及菜園村的不愉快事件亦記憶猶新。近日更有迹象,問責官員把創造可供發展地皮的注意力轉移到填海及粉嶺高球會,看來另一可行方案還有把整個葵涌貨櫃碼頭遷移到大嶼山。不過,碼頭的業主又是巨型地產商!
世界銀行、OECD、IMF、評級機構及一眾經濟學家,可能又要為我們的增長預測的基本政治因素向下檢討!因在歐美國家未能通過的政府法案,往往會被視為對政府投下不信任票而會引起政治危機及信貸評估被列入「觀察」類別。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