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製造人類染色體、酵母染色體的研究此起彼落,說明設計和製造新品種生物的合成生物學,正火熱發展。英國政府早前就將合成生物學,列入八大重點發展科學範疇之一,並準備宣佈投入超過6,000萬鎊(7億港元)支持合成生物學發展。
恐遭濫用變武器
合成生物學引人無限想像之處,在於把一些有獨門絕技的生物,為人類需要進行大改造,像把海藻將陽光轉化成生物燃料的特性提高,成為綠色能源利器,又或者把釀酒和製造麵包用的酵母菌,改造成可製造抗體和疫苗的生物工廠。
美國科學家文特爾(Craig Venter)2008年宣佈成功在實驗室人工合成一種細菌的單一染色體、創造了首種合成生物時,就說合成生物學可助解決人類在21世紀面對多個最嚴峻問題,像如何餵飽全球上升的人口,以及如何清理被人類嚴重污染的地球。
但《獨立報》指出,文特爾亦關注到人類取代造物主創造新品種生物的道德問題,而且改造生命隨時會帶來事先無法預料到的風險,合成生物學亦易被濫用,用來製造殺人能力更強的微生物,或將已有的細菌病毒改造成生物武器,所以各國政府和社會都應了解合成生物學的潛在好處和風險,早作綢繆。
英國《獨立報》
合成生物學里程碑
1953年
•美國生物學家沃森與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發現DNA分子
的雙螺旋結構,奠定人類基因研究的基礎
1973年
•美國生物學家科恩和博耶發明DNA複製技術,讓基因可以
在不同物種之間移植,開拓基因改造工程研究
1982年
•科學家從老鼠身上抽取基因,再轉移到受精卵中,製造出
全球首隻基因轉移老鼠,牠的後代都攜帶新基因
1983年
•生物化學家穆利斯發現聚合酶鏈反應,用來擴增特定DNA
片段,應用於遺傳病診斷、基因複製和親子鑑定
•全球第一種基因改造農作物在美國誕生
•成功將人類基因植入老鼠體內,用來研究人類疾病
2003年
•破譯人類基因圖譜,提供人類約2.3萬個基因序列藍圖
2008年
•生物學家文特爾利用化學物質合成方法,製造出全球首個
人造的細菌DNA
2013年
•美日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人工人類染色體
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