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是「發展經濟學」巨擘,年前寫成"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書,以提升個人自由與能力作為量度經濟發展的指標,打破GDP主義。
上月Amartya Sen在《紐約時報》撰文,分析印度在經濟發展速度上為何落後於中國。他指出,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獨裁政體及指令性做法提升效率,減少爭拗,加快各環節的改革;印度的民主政治常陷於黨爭,又受不同利益掣肘,以至改革步伐緩慢,政策不到位,十多年下來印度發展自然遜色於中國。
Amartya Sen不同意這樣的分析。他認為歷史經驗說明,獨裁體制由於沒有自我修補能力,經常一錯到底,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經濟儘管不算飛躍發展,但至少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饑荒,人民非正常死亡的比率也很低。中國1949年後一再出現人禍,五十年代末由大躍進引發的饑荒就令3,000萬中國人餓死或病死。這樣的慘劇跟缺乏新聞自由及民主政體有直接關係,因為中國政府根本不能及時糾正錯誤。
Amartya Sen指出,印度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好硬件、軟件的基本建設,印度的公路、鐵路系統固然殘破落後,印度的教育(圖)、醫療更是長期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以教育為例,五個印度七歲男孩中有一個是文盲,女孩不識字的比例更高達三分一。這樣劣質的公共教育大大削弱人力資源的質素,為社會製造包袱與負累。十多年累積下來,中印便優劣立見。印度要趕上中國,不是放棄民主或新聞自由,而是要大力加強基礎教育、基建的投資,從根本提升全國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