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鼻敏感經常發作,被噴嚏及鼻水齊夾攻的人,可考慮接受天灸治療。天灸為中醫防病療法,在每年最熱的三伏天進行,早於春秋時代已有。中醫師表示,在全年最熱的三天把溫熱中藥材,搓成丸狀敷貼在特定穴位上,能達到調節經氣運行,增強人體免疫力,最適合體質虛弱的病人,對預防哮喘、鼻敏感等復發效果佳。
記者:嚴敏慧
天灸療法為中醫灸法之一,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及寒者熱之理論,於每年的三伏天,即夏至後第三、四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利用溫熱中藥材進行「發泡」治療。註冊中醫師馬榮益表示,這三天為全年最熱,亦是人體陽氣最旺的三日,毛孔張開及血管擴大,藥效吸收最好。
今年的初伏治療宜於本周五、六或下周一進行,中伏及末伏分別於本月底及下月中上旬。
馬榮益指,天灸用的藥材以辛溫助陽為主,如細辛、玄胡索、生麻黃等,磨粉再搓成丸,敷貼在大椎、風門、肺俞及命門穴。敷貼處會有發紅及痕癢反應,敷貼約一小時後要除掉。他補充,小部份病人可能有較大反應,如皮膚有燒灼感,出現水泡、疼痛甚至皮膚潰爛,應即時找中醫師跟進,但一般五至七天可痊癒。
孕婦感冒者不宜
天灸治療近年在港普及,馬榮益表示,其中醫診所今年的天灸預約較去年大增四成。他指,寒症病人即經常面青口唇白、手腳冰凍者,最適合接受天灸治療,臨床經驗發現,天灸對哮喘和鼻敏感等療效較佳,不少病人接受三次治療,病發次數已大減。不過,一歲以下的嬰兒、孕婦、正患感冒、皮膚敏感及藥物敏感者等,都不宜接受天灸。
若果錯過三伏天,其他日子也可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及三伏天好。馬榮益稱,中醫亦會根據個別病人體質,決定是否在三次治療後,再做一次加強性敷貼。除在全年最熱天治療,每年最寒冷的三天,即三九天,亦可進行治療,補充陽氣及祛散餘下寒邪,有鞏固作用。
任文職的李先生長期受鼻敏感困擾,又經常患感冒,每隔數月便需求診;平日見客期間,更不時流鼻水及打噴嚏,令他感到非常尷尬。他指,兩年前得知中醫的天灸療法,開始接受治療,發覺鼻敏感大有好轉,傷風感冒也減少。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