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美國的「本土爭論」 - 盧峯

國際Z世代:
美國的「本土爭論」 - 盧峯

經濟名嘴名筆克魯明(Paul Krugman 圖)雖然以撰寫經濟評論為主,但偶爾也涉足政治討論。上星期美國獨立日後他在《紐約時報》專欄談到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問題,拿200多年前的美國跟當前的Uncle Sam來個比較,藉以諷刺某些政客不識時代變遷。
按克魯明的分析,1776年美國鬧獨立的時候,65%自由民是英國移民,98%是基督徒;他們大部份是擁有耕地/牧場的小農,活在簡樸的小鎮,現在美國中西部很多小鎮仍殘存當日的影子。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立國時候的白種英格蘭人後裔已成少數,取而代之的是一波又一波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先是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然後是德國人、拉丁裔人、亞洲人……非白種美國人已變成多數,基督徒在整體人口的比例也遠比獨立時低。
同樣重要的轉變是大部份美國人不再居住在人口幾千的村鎮,享受小鎮風情,以務農或畜牧業為生;他們成為典型的都市居民,住在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每天在機構、公司上班,過着規律的上班族生活。
克魯明指出,這樣的轉變明顯可見,可惜部份政客特別是右派人物不肯面對改變,死抱中西部小鎮價值,視之為真正的美國精神。在很多社會議題如墮胎、反歧視、槍械管制上採取極端保守路線,幾乎寸步不讓,令美國在政治上經常陷於僵局。他認為真正的美國價值不是白人基督徒持守的價值,而是法治政府、尊重個人權利等憲法精神。只要守住這些核心,具體政策,生活面貌再變,美國仍然是1776年擺脫英國管治時那個新生的共和國。
在全球化的今天,新移民問題衝擊各國的政治、社會秩序,引發不少紛爭。也許大家都要像克魯明那樣認真思考甚麼是本土,甚麼是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