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8年爆出毒奶事件之後,「奶粉」二字,在內地已再唔係商業、民生的話題,而係涉及到政治層面,在中央看來是一個足以會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的心結。所以,發改委高調查奶粉業,明示暗示奶粉商減價,業內人士都形容這些干預措施的力度,都是消費業內前所未見。
一般廠家在供貨予渠道經銷商時,都會訂下產品指標零售價,避免惡性競爭,是行內慣常做法,不等於一定有聯手操控。不過在內地,只要廠家在分銷合約中有寫明「最低零售價」呢一點,就已經自動墮入反壟斷法網。事件爆出至今一星期,已先後有五間被查奶粉公司宣佈會減價。發改委講明歡迎商家「自動自覺」,在衡量罰款時會一併考慮呢個因素㖭。
干預市場係咪真的解決到搶貴奶粉?觀乎惠氏減價,只減中檔產品,高價系列奶粉一罐仍要高逾400蚊(人民幣.下同),就證明商家們都唔係蠢的。其實奶粉好貴咩?在國內,80、100蚊一罐的伊利、貝恩美等奶粉多的是,又無人搶購?但300至400蚊一罐的外國原裝入口奶粉,就可年年加價十幾個巴仙?講到尾,是信心和供求問題。如果發改委要求國外奶粉商做「良心企業」,出啲低價系列滿足市場需要,到時國產品牌又去邊度搵掟企?只要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一日無法重建信心,這些提振國奶的說法,其實都只是空話。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