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錢荒雖然因為人行放水而略為紓緩,但其震懾效應一時三刻不會過去,對實體經濟的副作用正慢慢浮現。因此,內地最大民營造船公司熔盛重工(1101),上周爆出周轉不靈以致要向政府求救的消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過去一周熔盛可謂多事之秋,先被指拖欠三個月工資,繼而因為裁減8,000名員工,其江蘇省的總部被部份裁減員工圍堵。公司其後發通告承認,近月資金出現壓力,要延遲向供應商及工人付款,甚至通知部份工人月初放數天「高溫假」唞唞暑。
大股東張志熔已於上周三借出兩億元(人民幣.下同)免息免抵押貸款應急,但熔盛仍希望銀行通融,不要收緊借貸,並積極向政府求救。禍不單行,公司隨即發佈盈利警告,指上半年的業績將轉盈為虧,而去年度公司才公佈四年來首度業績虧損5.73億元。
大債主閂水喉 熔盛路難行
連串壞消息令熔盛股價上周跌逾兩成,上市未夠三年,股價已由招股的8港元跌至0.89港元。這家成立至今只有幾年的企業,崛起速度極快,但滑坡的速度同樣驚人。任誰都清楚,張志熔的兩億元並不能止咳,因為熔盛今年內到期要償還的貸款高達156億元,但現金及備用信貸只有57億元,其負債比率高達162%,現金回轉期又惡化至582天。公司接新船柯打,只收取客仔小量定金,故此需要大量營運現金,極度倚賴銀行融資,其主要債主,正是無處不在的國家開發銀行,最近也傳出對熔盛收緊信貸。熔盛已逃不掉債務重組、批股集資或被併購的命運。
熔盛的故事,大家不應該陌生,因為它們都是追隨國策做大做強思維下的產物,與搞基建的邏輯一樣,都是一廂情願地相信,建成自然有需求,於是地方政府先動員銀行貸款支持,再給予各式各樣如土地或稅務等補貼,務求盡快打造出振興地方經濟的世界級企業。以熔盛為例,江蘇省如皋市過去幾年對熔盛的財政補貼,便佔其純利近一半,公司見紅前的最後一個中期業績,若非有補貼,更不會有增長。
當這種心態蔓延全國,最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產能過剩。有業界估計,以造船業嚴重供過於求的情況,除非全球經濟忽然大有起色,否則五年內將有三分之一船塢倒閉。其他行業如鋼廠、鋁廠、新能源、水泥、紙業、汽車業,甚至連百貨公司都被產能過剩所困擾。
官員政治前途 繫企業生死
本來,當資金充裕時,地方政府幫手左冚右冚,有問題的企業也可以勉勉強強捱下去,但當撲水難的時候,這類企業便露底,可持續性成為一個大問號。當下的錢荒或許不是問題的根源,但肯定有落井下石之效。最近又傳出晨鳴紙業(1812)拖欠逾員工半年薪酬,只望不要成為另一隻熔盛才好。
正如人行硬了幾個星期,最終也要向現實低頭,向市場注入資金。如熔盛這些企業,對地方的就業、稅收及產業鏈、甚至官員的政治前途都可能相當重要,能夠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嗎?因此地方官員有很大誘因,繼續為這些企業續命等運到,起碼拖到自己升官或調職。不過,生意陷入長期不明朗,要靠有形之手扶持才能生存的公司,與半死不活的喪屍又有何異。
不要問我,如果繼續用地方的資源來支持喪屍,那中央一路說要調整產業結構、以消費主導經濟的大方向,又如何可以落實。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