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整治奶粉業恐有後着

國策解碼:整治奶粉業恐有後着

發改委祭出「反壟斷調查」殺着,洋奶粉紛紛以減價回應,雖然暫時對相關企業影響仍有限,但市場率先驚覺,中央整治奶粉業的舉措將逐步升級,不再停留口號層面。在中央的重點關注下,未來奶粉業類似的行政干預將層出不窮,相關企業將需要適應新的遊戲規則,面臨更大的不明朗因素。
奶粉加價、醜聞在內地牽動人心,其意義早已超出經濟範疇,成為重大民生議題。內地每年新生兒大約1,700萬,0至3歲的嬰兒近5,000萬人,在獨生子女盛行下,父母加上雙方長輩,全國關注奶粉的人超過3億。不過,有業界人士認為,內地奶粉市場是個畸形的市場,在多次醜聞下,部份消費者甚至痛恨國產奶粉。

料出招打洋奶扶國奶

習李新班子上場後,中央已多次提出,要整治國產奶粉業,以挽回形象。在5月1日,內地開始提高進出口乳品檢驗標準;5月3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嬰幼兒奶粉品質安全工作;而6月20日,國務院再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安全工作的意見》。目前內地消費者信賴外資品牌,減價後反而可能會刺激銷量,短期內並不能達到「打洋奶、扶國奶」效果。不過,工信部已經提出整治思路,就是要加快行業集中度。在6月18日蒙牛(2319)宣佈收購雅士利(1230)當日,工信部召集內地過百家奶粉企業,要求加快行業重組。而此次發改委價格調查,亦正值另一乳業巨頭伊利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宣佈合作之際,時機玄妙。中央要扶持龍頭,招數可以很多,雖成敗難料,但稍後或有其他「辣招」針對外資奶企,後者以後難以安枕。

記者:黃尹華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