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講,康文署有史以來最可惡的政策,是把中國戲曲節定在六七月,天氣那麼翳熱,坐在舒服的巴黎實在不忍心逼自己赴焗爐過戲癮,唯有遙望精彩的節目恨得牙癢癢。今年為了悉尼的《女傭》和東京的《助六由緣江戶櫻》,六月底那幾天在香港養息,正好趕上上海崑劇團折子戲,總算有幸參與其盛,一連三晚看得眉開眼笑。最大驚喜當然是《琵琶記》的梁谷音,想不到一向騷在骨子裏的她演趙五娘,氣質和《蝴蝶夢》的小寡婦判若兩人,下半場《描容》和《別墳》幾乎唱足四十五分鐘,不但聽出耳油而且聽出眼淚。岳美緹《玉簪記.問病》是不用說了,潘必正的風流倜儻無人能望其項背,伏在桌面動也不動都渾身是戲,可惜拍檔張靜嫻健康欠佳,沒演同劇更香艷的《琴挑》和《偷詩》。計鎮華也因病不克赴港演出,原定角色由袁國良和吳雙頂替,兩位後起之秀教人刮目相看,後者在《風雲會.訪普》飾趙匡胤尤其難得,對上一次看台型這麼好唱功這麼棒的紅面鬚生,都不記得是幾時的事了。
另外,蔡正仁的《撞鐘》和《分宮》也非常好看,我們這些熟悉《帝女花》的觀眾更加喜出望外──《鐵冠圖》這兩折戲,講崇禎帝在宮闈的最後一夜,也就是唐滌生《香劫》的另一版本,長平公主著名的「一劍唔死得㗎,父王」雖然沒有吐出口,比較粵劇和崑劇如何處理同一題材實在十分有趣──習慣了靚次伯和仙姐共創的戲劇張力,忽然見到故事縮濃成大冠生的個人表演,輕微帶着《長生殿》餘韻,簡直耳目一新,可憐的金枝玉葉中劍後踉踉蹌蹌下場,既然沒有補上一劍,應該大條道理劫後餘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