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改委「軍令」未到,美贊臣已低調地減價,惠氏及達能則高調宣佈減價。事實上,今年3月時,高檔白酒茅台及五糧液,因為操控價格而被罰款逾5.6億元,反映中央並不是「說了算」。有分析指,奶粉商先行減價,有利「減輕罪名」。
去年年底,內地白酒受經濟放緩、打擊貪污等等影響銷情,經銷商紛紛減價清貨。為了保持「貴價酒」形象,茅台及五糧液以「私自減價」為由,對多間經銷商進行處罰,包括終止合約,事件最終驚動中央。
奶粉商主動減價有利
今年1月,兩間酒廠自行公佈,被指涉違反《反壟斷法》而受發改委調查。一個月後,貴州物價局及四川省發改委對各兩間酒企罰款,金額總計4.49億元人民幣(逾5.65億港元),相當於全年銷售額1%,創出反壟斷法下最大筆罰款。
對於奶粉商率先減價,官方《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前日在微博上引述發改委消息指,對「做出的降價等整改措施給予肯定,並會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記錄在案」。專家相信,按內地反壟斷法第45條規定,被調查的企業肯主動減價,將被減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