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後,一片香港人真好嘢之聲,香港人要為自己驕傲,給自己掌聲;看哪,那從未如此美麗過的浩瀚傘海,那風雨同路所見的真心……差不多了,見好即收就好了,否則,就真讓另一些港人說中了。
自省得近乎挑剔的人,理性得近乎功利的人會說:每年行禮如儀的走這樣一場,已經淪落成一場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嘉年華。不去,過不了自己良心一關,所以就去了,上完了街,吃完了晚飯,分享過一點遊行感性的感受,然後,還不是繼續過自己要過的生活,再然後,又到下年七一再見。這還不是《環球時報》所說的年度節目?能改變到現狀嗎?
我說,七一遊行事後感,用理性警惕氾濫的感性,也不是壞事。邊行邊反省檢討行進中、禮成後還可以做什麼,是必須的。但我更想說,上街帶來自我感覺良好,並沒什麼不好,總比早已生活得好好覺得何必要搞亂香港那些自我的人好。
即使只是每年一度用腳來表示對社會的關注,也發洩了壓抑的不滿情緒,然後如常生活,也好。儘管走啊走,還沒有立即走出一條康莊光明路,我就是不信,生活還真的能麻痺如常。這「節目」可是要淋雨撐傘人擠人的苦事,這「廉價」的弱弱的「道德光環」一旦如黃袍加身,就難以完全擺脫,將如一顆種子生根,往後越發對社會事務着緊,為所愛的城市多走一步。過不了良心的一關,這顆良心將會警醒自己,以至打動身邊人的心。有些人只不過借遊行發洩不滿情緒?這也是必須的,理所當然的。發洩後,或「撒嬌」後,若政府無視之,就真應了某人所說,成為「壓抑革命意志的精神鴉片」?我半信半疑。對當前環境的不滿,若得不到回應,按常理,應該會積累下來。醞釀出更「勇武」更有「作為」的大爆發,而不會就此消磨了反抗的意志力。
一次兩次三次遊行,雖然未必就能令合理的訴求得到實質的回應,但香港人幾時自願給人看扁,真的功利務實到沒有即時回報的事情就不做?更何況,示範,給別人看,給後代看,也就是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