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課,是令每一位剛入醫學院的學生既興𡚒又忐忑的科目。
不了解人體的結構,醫學,尤其是外科,根本無法開展。在十八世紀,英美的外科先驅,為了一窺人體的奧秘,竟要僱人到墓地偷取剛下葬的屍體。這是西方醫學頗不光采的一頁,但卻為現代醫學的騰飛發展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在愛爾蘭皇家醫學院念書的時候,解剖學是重頭戲。一年級開學時,每組同學獲分配得一具屍體,每星期兩次上解剖課。先從下肢開始,把每一塊肌肉、每一條血管、每一支神經線、每一個器官,逐一解剖出來,並要把它們相互的關係弄得一清二楚。解剖完下肢,輪到上肢。完成了四肢和胸腹,已花了一年的時間。二年級再解剖頭頸丶五官和腦部,才算修完了解剖課程。
近年醫療科技飛躍,醫科課程加入了生物科技、資訊科技、溝通技能等等許多新元素,同學們花在解剖室的時間相對是減少了。
當年解剖學的教授是退了休的老外科醫生,助教們都是正在進修外科的新紮師兄。他們要求學生對遺體必恭必敬,不容許我們在解剖過程中稍稍粗心大意。後來我才明白,當年他們想灌輸給我們的,不光是人體的結構,而是醫生對病人身體的尊重和臨床時戰戰兢兢的態度。
從書本、圖譜或模型學習人體結構,比較方便省時,但總是欠了一份真實感。在解剖室憑自己的觀察學習,印象肯定較深刻。學生也可以在解剖的過程中,明白到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才是最真實、最可信,以及每一個人都和別人有一些不一樣。這兩點都是老生常談,但我在行醫生涯中卻是受用不盡。謹向立下遺囑,捐出自己的軀體來教育下一代醫生的人致敬﹗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