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怕死,惟有死人才不怕死。
為何怕死?不少人是怕死亡過程和過程中痛苦,也有不少人是害怕死後到哪裏,會否上天堂或下地獄?若不幸下地獄又會是何等模樣的地獄?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基督教還是佛教,地獄早已被定格為受苦地方,亦同樣被視為魔鬼所掌管地帶,生前不信奉神明不多作好事,結局便是下地獄。這概念雖由宗教而來,但地獄的模樣卻並非來自聖經或其他宗教典籍。
最影響西方地獄觀是但丁(Dante),這位十三世紀的詩人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斯,本來自貴族家庭但後期被放逐,在放逐期間他寫下經典作品《神曲》(Divine Comedy),此書第一部份為Inferno也正是意大利文「地獄」之意。他以第一身形容地獄之旅,由地獄第一圈走到第九圈。第一圈名為Limbo(找不到中文名稱),不信耶穌的好人罪不至入地獄便在Limbo停留,但丁說這裏不及天堂但環境也不俗。只是一旦走進第二圈便是恐怖罪行的地獄世界,隨着次序分別是Lust(慾望)、Gluttony(貪食)、Greed(貪婪)、Anger(憤怒)、Heresy(異端)、Violence(暴力)、Fraud(欺騙)、Treachery(背叛),每走進一圈便會遇上不同猛獸或凶殘經歷,痛苦逐步加深。
而佛教的地獄梵文是Narakas,其中構成包括了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可想而知八寒是八種不同程度的寒冷,令人苦不堪言,例如最強寒度稱為「大紅蓮地獄」(Mahapadma),即是凍到肌肉鮮紅外露皮膚裂成三十二瓣像朵大紅蓮。而八熱當然是焦熱地方,痛苦之最為「無間地獄」,意思是時間、人物及受苦程度均為無間。
細觀這些「地獄」,其實不外是人間罪惡痛苦的超極版,人若活在貪婪、憤怒、背叛等情操下,便即是活在地獄裏,沒有人能確知地獄的存在與否,作家藝術家只能憑想像把世上的罪與苦作極版處理,用以警嚇世人從善。所以我們不應該怕死,活得好便已是天堂,活得不好本身已是地獄,不用等到死後才進地獄。反之我們應該怕活,就是怕活得不好。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