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ic是「犬儒」嗎?古德明有此一問。打從梅修偉老師的歷史課聽來,加上坊間別無他譯,業已是「固定反應」,五行無阻。若不然,只好效法e-mail來個「綺妹思」,facebook不是「面書」即是個人的「非氏卜」;Cynic,「嘥氣主義」如何?
古德明的文章有一個特色,沒有一篇政論不附有典籍,印證一番,非其所非。憶昔明報歲月,「自由談」是我最先的領地;查先生景仰先賢張季鑾 ,襲用大公報此一欄名。坡叔創辦《明周》,「一笑會」落入我手,遂成「一笑會會長」;孫大姐退休了,「海外書」也不例外,由區區發稿。
來稿字體端正者,先有印象分。無他,字房工友文化水平不高,像「六指琴魔」那款「黑手黨」,自是鳳毛麟角。即使如三蘇「縫衣車式」的顏體,「簡老八」「濃得化不開的簡體」,「琴魔」鮮少執誤,校對便可輕裝上路。
所以,「自由談」的方亨利,司機劉的文稿用得較多;「海外書」呢,數來數去是梁國豪第一,潘金英潘明珠姊妹第二。「一笑會」,間或輪到我這個查理士.藍(Charlie.Lamb),小人物上進一番。
大陸文革風起,某一天來了一篇字體特別清秀的「自由談」,反擊「認祖關社」的文章,下款「絕筆」,絕什麼筆呢,「刀下留人」才是。既然是古德明先生,「古筆」有何不可,一看稿末地址,跟另一個東山培正古先生有什麼關係呢?哈你老哥,父子同科也。後聽林洵先生言,古德明先生的尊翁在「胡風事件」也受株連,吃了不少苦頭。毛大詩人六親不認,真是。
由是,「自由談」平添一支健筆。
查先生一直重視副刊,認為副刊乃是一張報紙的靈魂。今天,《蘋果》徵求讀者的意見,在我看來,即使消費氣息日盛,恐怕不容或變。沒有「黃金冒險號」與「陀山鸚鵡」,不跌紙幾希!
明報上市在即,「南書房行走」下來,誰補其在「明月」之缺呢?小董竟然問我,古德明的英文是不是很好?我說是。彷如T.S.艾略脫「給老蓋的頭骨一個便士」。
(梁文道續稿未到,暫停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