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中資企業失落十大 - 丘亦生

金融雲端:中資企業失落十大 - 丘亦生

還不過幾年前,中國企業曾經雄霸全球十大市值企業席位近半。中石油(857)、中移動(941)、工行(1398)等,與微軟、蘋果、巴郡等咁高咁大,不經不覺,原來中資企業已大縮水,最新排名連十大也不入,仿如一個朝代的退潮,這會否預示了中國經濟正由璀璨變得黯然?

工行市值排名 跌至13位

按照彭博社的最新統計,全球市值十大企業排行榜,中國企業全部出局,是2006年以來首次,其位置全部由美國企業進佔。變化最戲劇性的是中石油(857),它在2010年還是天下第一,但到今年5月時已經跌至第六,再經今個月的股災洗禮,市值再蒸發350億美元,排名急滑至第12名。工商銀行(1398)的市值,亦於今個月內急插水,排名跌至第13名。
這種剎那風光的遭遇,亦曾展現在日本企業身上。在1989年的全球市值十大排行榜上,日本企業同樣包辦了五位,在頭20位中更佔去14家之多。甚至連當年的富豪榜,日本富豪也佔據首十位中的六位。那種霸氣,連美國人也滿不是味兒。
我還記得,賣座系列電影《虎膽龍威》首集,那個假借恐怖份子身份打劫的大反派,目標大廈正是日本企業的總部。日本經濟之後如何,日本企業如何徹底緣盡於市值龍虎榜,相信毋庸我多說。

上榜靠政策 非企業成就

或許基於這個原因,令人不其然把中國與當年的日本作出比較,尤其是中國從超常規增長回歸恬淡的過程,會否出現股神畢菲特的水清才知誰裸泳的狀況,一些在高波踩油時不會浮現的問題,現在統統惡化,正如最近令人憂慮的影子銀行及地方融資平台,甚有當年日本外表無敵但暗病叢生的影子。
再加上,近期中國投資者在外掃貨逐漸心雄,對象由之前的名牌手袋,變成紐約地標商廈、或活化倫敦舊區的百億地產項目,甚至花幾千億元興建一條大運河,也面不改容。中國投資者買得性起,儼然當年日本人那種一擲千金的豪氣。
如果因此認定中國會步日本後塵,當然有點武斷,日本當年的泡沫非比尋常,日圓亦升值得過份,其生產力的高速增長亦走到了盡頭。中國當然也有自身的問題,但起碼經濟發展仍處於不同階段,而內地似乎明白經濟的消化不良問題,正動手合理化產業結構,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長,GDP見七也可忍受。在這個大前提下,貨幣增長也相應採取較節制的取態,最近的信貸緊縮,雖然叫做由人行自導自演,但也可能預示貨幣政策的新常態。雖然今次中國式退市的後果,仍然頗不明朗。
其實,今次中資股失落市值龍虎榜,未必是壞事,從來這些排名就很飄忽脆弱,上了榜不代表你做得好,可能只是其他企業腳軟。正如曾經入圍的歐美銀行早已縱影全無,況且,之前上榜的國企全都有壟斷成份,上榜只說明市道好與利好政策帶挈,與企業本身的成就沾不上邊。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