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董建華政府打算強推《基本法》廿三條,當時有五十萬市民在七一當天上街反對《基本法》廿三條,自此以後,香港市民就每年七一上街爭取雙普選。要讓比反對《基本法》廿三條還棘手的爭取真普選運動向前走,我們得要回顧過去十年的民眾運動歷史。
在二零零三年七一遊行結束後,董建華並無即時撤銷立法草案,早上在政府總部上班時,對着記者只懂講早晨。當時民陣號召民眾,如果政府仍然拒絕暫停《基本法》廿三條本地立案的審議工作,就在立法會預計審議草案那天包圍立法會。當時民情洶湧,全香港人都留意若民眾硬闖立法會,將會是怎樣的光景。
由於香港特區的建立,始終建基於中英兩國簽署的國際條約《中英聯合聲明》。當時的北京在這類面子攸關的問題上把持不定,香港民眾運動一旦流血,肯定引發動盪,才讓田北俊有機會做造王者。
在廿三條被拉倒後,香港人可以繼續暢所欲言,而只要群眾運動規模夠大,所造成的壓力都能令政府不得不讓步。在反高鐵期間,雖然阻不了六百多億撥款,但由於市民持續多周財委會包圍立法會,不是包圍了一次便算,因此,鄭汝樺一眾政府高官要潛入地鐵站逃亡,威信盡失。去年反國教運動之所以成功,不只是一次十二萬人包圍政府總部,那一次大規模的反國教音樂會,幾乎每天都有過萬人包圍政總,政府知道根本不可以與民意為敵,最後亦不得不在國教問題上讓步。
因此,七一肯定要呼朋喚友上街,但在七一之後,只要市民仍然可以上街,都不應放棄任何可以向政府施壓的機會,迫使政府不得不聽從民意。如果政府仍然拒絕給予市民真普選,佔領中環行動將是爭取真普選成功的關鍵。不只七一要上街,在七一之後也要對梁振英保持高度政治壓力,這將是對市民意志的一大考驗。市民只要意志越堅定,真普選就越有希望得以實現。
黃世澤
時事評論員